文 | 九維觀察
進入 5 月份,兩顆 " 信號彈 " 劃破長空,在金融圈和科技圈激起不小的漣漪。
首先要說的是,5 月 13 日,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強調要發揮創業投資支持科技創新生力軍作用,以及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關鍵樞紐作用。同時指出要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關,優先支持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另一個重磅消息來自能源戰場。5 月初," 國之重器 ",世界首個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正式進入總裝階段。隨著這一世界級科研設施項目的里程碑式進展,這場人類能源命脈密切相關的重大革命已在東方熱土掀起磅礴浪潮 。
而在 BEST 這一重大科研項目的背后,一場關乎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 " 隱形革命 " 也在悄然推進。
在全球能源危機與氣候挑戰的雙重重壓下,可控核聚變被譽為 " 人造太陽 " 的終極能源解決方案,正從實驗室構想加速邁向產業化黎明。
通過深入調查發現,BEST 項目建設所需的核心材料與零部件,比如超導材料、特種電源等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這些核心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企業在成長歷程中,創投力量也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新興產業與創投生態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
核心材料與零部件:支撐 BEST 裝置的 " 筋骨血脈 "
超導材料,作為 BEST 裝置的核心材料之一,其零電阻與完全抗磁性兩大特性,構建起可控核聚變反應的物理基石。
福建師范大學物理與能源學院教授潘熙鋒介紹,Nb Sn 與 NbTi 超導線材,作為當前超導材料領域的 " 雙雄 ",在 BEST 裝置中各自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Nb Sn 在 10T~20T 的強磁場區間展現出卓越性能,為 BEST 裝置的核心組件提供磁場支撐;NbTi 雖臨界磁場較低,但其優異的加工性能與機械強度,使其在 10T 以下磁場應用中占據優勢。二者相輔相成,如同裝置的 " 筋骨血脈 ",支撐起整個系統的穩定運行,決定著能量輸出的效率與質量。
據了解,合肥夸夫超導科技有限公司(簡稱 " 夸夫超導 ")作為國科新能創投生態圈的重要一員,是國際上少數幾家可以批量生產供應 NbTi 和 Nb Sn 低溫超導材料的企業之一,為 BEST 項目的建設貢獻了積極力量。其供應的鈮三錫、鈮鈦等超導線材,以穩定的性能為 BEST 裝置的磁體系統筑牢根基,不僅提升了我國在超導材料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也為可控核聚變產業的安全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如果說超導材料是 BEST 裝置的 " 骨脈 ",那么特種電源則是驅動整個系統運轉的關鍵支撐。在核聚變反應過程中,裝置內的各類設備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與精準度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細微的電壓波動,都可能導致等離子體約束失效,使反應功虧一簣。
國科新能創投生態圈另一個重要成員安徽金屹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簡稱 " 金屹能源 "),憑借在核聚變能源變換等前沿技術領域的深厚技術積淀,為 BEST 項目供應高品質特種電源。其自主研發的核聚變配套電源系統具備高穩定性、高可靠性的特點,能夠為核聚變反應提供精確控制的脈沖功率和強磁場,確保實驗的順利進行。
產業投資:從 " 概念狂歡 " 到 " 價值深耕 "
可控核聚變不僅是解決能源危機的 " 金鑰匙 ",更將帶動材料科學、等離子體物理、自動化控制等多領域的技術突破,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群效應。
當前,可控核聚變投資正經歷從短期主題炒作到長期價值投資的深刻轉變。
中泰證券研報的數據顯示,2024 年全球聚變投資已達 71 億美元,預計 2031-2035 年將實現商業化突破。
中、美、日、韓、英等國家均將 2040 年建成聚變示范堆寫入國家戰略,其背后是對能源安全與科技制高點的激烈角逐。
公開資料顯示,夸夫超導、金屹能源分別成立于 2021 年 10 月和 2020 年 3 月。在以 " 十年磨一劍 " 為常態的硬核科技領域,這兩家企業盡管在司齡上算是 " 初生牛犢 ",卻能在可控核聚變產業賽道上一路疾馳,快速成長為行業內的重要力量。
深入探究其成長軌跡不難發現,兩家企業能夠取得快速發展,除了自身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勁健的創新精神,創投力量的深度介入和支持同樣不容小覷。
以國科新能創投為代表的多家創投機構,在企業發展的關鍵節點為其注入 " 金融活水 " 并提供其他相關的支持,成為企業跨越技術 " 深水區 "、突破產業化 " 瓶頸期 " 的重要推手。
這些力量通過精準對接創新資源與產業需求,助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落地的良性共振。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創新企業及創投機構的實踐告訴我們,可控核聚變投資正從概念熱度逐漸沉淀為推動能源革命與產業升級的硬核動能。
創投范式:從 " 財務投資 " 到 " 價值共創 "
當下,創業投資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資本游戲,現已成為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紐帶。在國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大背景下,創投行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創投 17 條 " 強調對早期、小型以及硬科技企業的投資支持,這與當下新興產業發展需求高度契合。創投機構需要摒棄過往 " 短平快 " 的投資思維,秉持長期主義,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企業的 " 陪跑者 "。
硬科技領域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傳統的融資渠道往往難以滿足其發展需求。
而創投機構憑借其靈活的投資機制和對創新的包容態度,成了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不僅能為其提供資金支持,也能憑借專業經驗,為企業在戰略規劃等方面提供支持,幫助企業跨越 " 死亡谷 ",實現從 0 到 1 的突破。
就像在可控核聚變產業中,或許距離商業化盈利還有一段征程,但其中蘊含的巨大潛力與變革性力量,值得創投機構堅定地投入資源、陪伴企業成長。
此次七部門發布的 " 科技金融 15 條 ",意味著在國家戰略引導下,創投行業將更加聚焦于硬科技領域,尤其是像可控核聚變這類決定國家能源安全與科技競爭力的前沿產業。
知名投資人、國科新能創投創始合伙人方建華向作者表示,從長遠來看,在新質生產力崛起的浪潮中,創投機構肩負著更為關鍵的使命,需以更加敏銳的洞察力,精準捕捉硬科技領域中蘊含新質生產力的 " 種子選手 ",同時還需在資金、資源、生態等方面構建多維賦能體系。
關于七部門發布的 " 科技金融 15 條 ",方建華認為,在現代經濟體系中,創投資本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支撐和力量。" 科技金融 15 條 " 圍繞創業投資、貨幣信貸、資本市場等 7 個方面,推出 15 項科技金融政策舉措,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和優質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 可以說,該文件的出臺正當其時,這一系列政策組合拳通過創業投資的‘精準滴灌’、資本市場的‘孵化賦能’與貨幣信貸的‘普惠支持’,不僅能讓硬科技企業獲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持續資金滋養,更能深入引導金融資源向顛覆性技術、前沿領域集聚,加速形成 ‘創新 — 融資 — 再創新’的良性循環。" 方建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