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智能相對論,作者 | 陳泊丞
過去的半年,資本、工廠、媒體以及大眾都盯上了人形機器人。
在國內,蛇年春晚成就宇樹科技的一夜走紅,人形機器人身著紅棉襖,手持紅手帕," 扭著秧歌 " 登上了全國觀眾的客廳大屏。至此,人形機器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 " 狂歡 "。
深入行業來看,近年來人形機器人 " 跑頭露面 " 的機會越來越多,但是現階段整個行業真正創造 " 財富 " 的場景并不在客廳,而是車間。如今,優必選、特斯拉、Figure 等國內外領先企業的人形機器人差評已經陸續進入各大車間實訓,商業化落地似乎也到達了規模化發展的臨界點。
2025 人形機器人的 AB 面:" 狂歡 " 在客廳," 財富 " 在車間
今年 4 月,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舉辦,迅速吸引了全球媒體和觀眾的注意。整個比賽進程中,爭議、熱點與 話題不斷,最終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 " 天工 Ultra"、松延動力的 " 小頑童 N2"、上海卓益得的 " 行者二號 " 分獲冠亞季軍。
要說這樣的比賽為人形機器人帶來了什么?答案是流量的狂歡。比賽過后,亞軍企業松延動力的產品受到市場高度關注,其中其跑馬同款機器人 " 小頑童 N2" 在京東拍賣平臺獲得了近 4 萬人圍觀,最終溢價 42% 成交。
類似的情況在今年反復上演著。諸多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在社交媒體上亮相、走紅,用戶在家刷著手機,就能看到不同品牌的人形機器人大秀技能,如跳舞、跑步、爬行、格斗等等,造就一場又一場狂歡盛宴。
與此同時,頭部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則是把目光投向了各大車間實訓。埃隆 · 馬斯克一邊大肆宣傳特斯拉 Optimus 機器人的量產規劃,一邊把 Optimus Gen3 投放到特斯拉工廠,執行電池分類、設備調試等任務,不斷驗證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實踐能力。
在寶馬斯巴頓堡工廠,Figure 旗下的 02 機器人也開始了日均 20 小時的高強度物流分揀作業以及車身搬運、質檢等任務。而國內的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優必選已在東風柳汽、吉利汽車等 10 余家車廠實訓,完成安全帶檢測、車身質檢等工序。
今年,優必選開啟實訓 2.0,數十臺人形機器人在極氪 5G 智慧工廠內開展協同實訓,首次將群體智能技術引入人形機器人,突破將單臺人形機器人的任務范疇擴展至多臺機器人協同完成的產線級柔性需求。
為什么頭部的人形機器人廠商如優必選、特斯拉、Figure 等都如此重視車間實訓?在「智能相對論」的視角中,工業場景恰恰是人形機器人接下來 " 掘金 " 的關鍵。
Figure 以 395 億美元估值刷新行業紀錄,較 2024 年估值增長 15 倍。這一估值飆升的背后離不開 Figure 在工業場景的布局與規模化實訓,以及量產規劃的支持。今年 3 月,Figure 正式宣布 BotQ 量產工廠已建成,首條產線年產能 1.2 萬臺,未來四年將擴展至 10 萬臺 / 年。
而在國內,銀河通用以 11 億元人民幣的單筆融資刷新行業紀錄,其累計融資額超 24 億元,估值突破 " 獨角獸 " 門檻。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估值,也在于銀河通用對工廠場景如工業裝配、質檢等實際車間業務的重點發力。
優必選已經率先實現了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與多家車企宣布合作的人形機器人公司,旗下 Walker S 系列更是全球進入最多車廠實訓的工業人形機器人。宇樹科技接連斬獲深圳水電站巡檢、同濟大學人形機器人訓練平臺等多個工業級訂單,單筆金額最高突破 800 萬元,加速向工業場景滲透。
種種信號表明,人形機器人的 " 財富 " 包括融資、大額訂單等,正是從 " 車間 " 而來。只有不斷地走進車間,開展工業實訓,去解決工業場景的各類業務問題,現階段的人形機器人才能賺到錢。
人形機器人正在 " 車間 " 里完成進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踏入工業領域,針對工業場景實際業務需求的 " 進化 " 也在同步發生著,并主導著人形機器人繼續在車間實現更復雜的作業。
面對工廠復雜的、產線級任務需求,優必選依托跨場域融合感知、智能混合決策、多機協同控制等人形機器人群體智能關鍵核心技術體系,構建了由 " 超級大腦 " 與 " 智能小腦 " 鏈接生成的群腦網絡技術架構體系。該架構基于人形智能網聯中樞(Internet of Humanoids, IoH),通過跨層級有機互聯機制實現不同系統模塊的協同調度,將單臺人形機器人的自主任務執行范疇拓展至產線級柔性制造需求場景,形成多臺機器人協同作業的混合式智能系統。
由此,優必選實現了多維度場景下的群體智能融合,支持工業制造、服務場景等領域的復雜任務協同,構建了具備自動組織、自動優化能力的智能體網絡生態。這一進步直接拉動了人形機器人參與產線及任務的進程,讓越來越多的人形機器人可以組團進廠、相互配合處理復雜任務。
在海外,Figure 面向工業場景實訓也提出了自己的技術架構。今年 2 月份,Figrue 發布新一代 Helix 大模型,該模型的核心之一為雙系統協同架構,通過創新性地采用 "System 1(S1)-System 2(S2)" 分層架構,實現了語義泛化能力與高頻實時控制的兼顧協同。
具體來看,S2 負責針對高層次的目標進行 " 慢思考 ",而 S1 則負責 " 快思考 ",實時執行并調整動作。同時,S1 能夠在保持 S2 語義目標的過程中,迅速適應人形機器人不斷變化的動作。簡單來說,S2 低頻思考,負責整體規劃,S1 高頻運動,負責實時操作,從而實現類似優必選 " 大小腦 " 分工協作的模式。
Helix 大模型促使 Figure 的人形機器人在執行任務上表現得更加接近于人的反應和邏輯。比如,在工廠中,機器人需要搬運一個箱子,那么 " 超級大腦 " 就可以進行任務拆解、目標確認和路線規劃,而 " 智能小腦 " 則復雜實時執行,比如搬運操作、動態避障等。
此外,基于 Helix 大模型,Figure 同樣讓人形機器人實現了多機協同,通過讓兩臺機器人共享同一套 AI 模型,進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協作。根據 Figure 發布的演示視頻,兩臺 Figure 02 機器人已經能分工合作,一臺負責拿容器,一臺負責撿東西,配合著進行物品分揀。
從 Fgiure 到優必選,這些技術和能力的進步持續推動人形機器人從 " 機器 " 向 " 人 " 進化,像人一樣的工作、思考和配合。這也將繼續深化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 " 掘金 " 能力。
產業資本已經迫不及待地盯上了在車間的人形機器人
這一系列的信號傳來,正在利好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面對如此炙手可熱的領域,加上其在產業端的爆發潛力,產業資本們大規模加速涌進人形機器人領域。事實上,自 2023 年 12 月港股上市以來,作為全球范圍內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優必選就已經直接帶動產業資本對人形機器人的高度關注,讓后來者們或多或少都受益于此。
今年上半年,人形機器人領域資本涌入更是火熱,瘋狂吸金約 300 億元。其中,國內與國外融資比例各占一半,國內以銀河通用、宇樹科技、自變量機器人等為主導,吸引了 60% 以上的融資額,國外以 Figure、Apptronik 為主導,估值飆升。
在資本狂熱的背后,國內外幾乎都有著產業巨頭的身影。比如,宇樹科技的投資方為中國移動、騰訊、阿里、螞蟻、吉利等,Figure 的投資方為微軟、英偉達、亞馬遜等。這些產業資本不僅為人形機器人帶來了錢,更帶來了行業發展最迫切需要的各種工業級資源,如針對工業場景的技術、數據、供應鏈管理、實踐場景等。
例如,通過戰略投資 11 億元,寧德時代將其 4680 電池技術與 BMS 管理系統深度植入銀河通用人形機器人,使續航能力從傳統 4 小時提升至 8 小時,同時通過熱管理技術解決機器人高強度作業的散熱痛點。
微軟以 5 億美元領投 Figure 的 B + 輪融資,同步開放 Azure AI 基礎設施與多模態大模型(如 Claude 3.5),幫助 Figure-02 機器人實現 " 自然語言指令 - 動作規劃 - 執行控制 " 的端到端閉環,其語義理解準確率提升至 92%,從而更好地執行工業指令。
類似的資本 - 產業合作在人形機器人不斷涌現,比如騰訊 AI Lab 為宇樹 H1 機器人提供運動規劃算法,Google DeepMind 向 Apptronik 開放強化學習平臺 D4RL 等等。
人形機器人在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同時,就意味著行業發展正式跨越單打獨斗的日子,進入產業協同階段。無論是人形機器人提供的服務,還是人形機器人本身所處的行業,協同都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學會群體性協作,本身也是人類進化文明的一個特征。人形機器人或許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