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感超 50 ℃、路面超 68 ℃,最近多地都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伴隨著酷暑的到來,空調也到了銷售的旺季。" 往年 6、7 月都是最忙的時候,今年提前點,國補的政策加上 618 前置,5 月就開始忙起來了。" 一名海信空調的導購對作者說道。
根據奧維云網推總數據顯示,2025 年 618 期間,空調品類全渠道實現零售額規模達 485 億元,同比增長 16.3%。在多種政策性因素的推動下,空調市場的熱賣,也讓市場的競爭加劇起來。
不同于手機等消費品,作為低頻家電產品,空調市場的增長,難掩背后的血海比拼。通常情況下,爭奪市場最有效的方式往往就是最簡單的價格直給,在產能過剩和庫存高壓的環境下,價格戰又一次成為全行業最不愿意看到但避免不了的現象。
有意思的是,作為行業的頭部品牌,格力電器更是親自下場怒懟價格戰,其市場總監朱磊的吐槽,也是引發了網上的熱議,直言 " 如此競爭不僅難以卷死同行,反而會自己先被拖垮 "。
在作者看來,這一輪空調的價格戰,表面上看是品牌之間的角斗,消費者只是個受益的旁觀者。但事實是,價格戰最終 " 背刺 " 的還是消費者。
價格戰催生下的高增長
隨著氣溫的上升,空調幾乎成了每個家庭的必備電器,更有網友開玩笑地稱 " 感謝空調之父的救命之恩 "。
對比往年,今年國內空調市場的銷售節奏有所前置。奧維云網(AVC)推總數據顯示,步入 2025 年一季度受資源競爭驅動,空調零售市場銷售節奏較往年有所提前,但恰逢空調銷售淡季,終端零售增長乏力,到了 4 月空調市場出現明顯回暖,當月零售額實現 15.0% 同比增長。
均價表現上,線上、線下產品均價呈現明顯分化態勢。奧維云網(AVC)監測數據顯示,線上市場以 2000-3000 元中低端價格段為主導,2025 年 1-4 月該價格區間市場份額高達 41.2%,同比增長 4.2%;線下市場則呈現中高端產品結構升級,7500-11500 元價格段的柜機份額提升明顯,同比增長 9.0%。
4 月傳統銷售旺季啟動,企業資源投放力度顯著加大,零售數據快速拉升。2025 年 618 期間,空調品類線上渠道零售額規模達 275.2 億元,同比增長 16.6% ;線下渠道零售規模達 209.6 億元,同比增長 15.8%。
" 在以舊換新國補政策下,今年上半年中國空調市場的增長還是整體比較明顯的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對作者表示," 高能效比空調、帶有健康功能的空調,這成為消費者購買空調的剛性需求。同時,智能化和場景化的空調,滲透的比較快。"
根據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 618 期間,新一級能效產品線上線下占比均超 95%。618 期間,舒適風產品在線上渠道滲透率顯著上升,據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 618 期間,舒適風空調在線上市場的銷額占比提升至 27.66%。
從銷售數據可以看到,線上的價格優勢,刺激到了更多的消費者。借助 618 大促的勢頭,電商平臺之間的比拼,更是將價格戰點燃至高點。只是,價格戰的背后也有著些許的無奈。某品牌內部人員對作者表示,平臺要補貼,也得讓我們品牌方參與,價格話語權現在掌握在電商平臺手里,要賣貨、要流量、要權重,只能是順著平臺去做。
" 不降價沒銷量,降價沒利潤 ",上文的線下導購對作者吐槽道。線上線下雖然不同型號不同款,但是為了匹配線上的競爭,線下實體店有時也會無奈地加入戰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價格戰的重壓之下,格力電器市場總監朱磊更是親在下場吐槽并怒懟同行,稱當前不僅空調行業在盲目地卷,并透露一家在海外市場已經很有知名度的中國電視品牌,利用其現有渠道轉做空調,但其凈利潤率僅為 3%。
" 我們直接問他的海外經銷商,人家告訴我,他們沒有 KPI,他們的 KPI 就是把中國同行卷死。但是你能卷死同行嗎?你只能把自己卷死。"
價格內卷,重壓之下的多方博弈
對于朱磊吐槽的對象是誰,沒必要去深究,但他的吐槽也確實反應了當下的一個事實,那就是空調價格戰太厲害了。其實,大家也都知道價格戰不利于行業的發展,更不利于品牌的長期利益。只是,大勢之下,難以獨善其身,重壓之下,價格內卷成了多方博弈下的結果。
奧維云網分析師對作者指出,空調價格下行的趨勢或將持續。一是曾經主打中高端價位的頭部品牌,如今也在憑借自身前兩年的利潤積累,以及電控板小型化集成等技術手段帶來的成本紅利,搶占腰部甚至尾部價位的市場," 大小通吃 " 這勢必會給尾部品牌帶來較大壓力;二是 6 月份是空調行業最關鍵的一個月,通常這個月的銷量能占到全年銷量的 20%,各大企業都想在這一關鍵節點搶占更多市場份額,因此價格下行在所難免。
在作者看來,拋開特殊時期搶市場的因素外,在當前的競爭環境下,空調價格戰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一方面,除了市場原有的傳統玩家外,小米、追覓等 " 新勢力 " 的入局,正在攪亂空調原有市場的節奏。
其中,小米于 2018 年入局空調市場,借助生態以及營銷層面的優勢,目前已經位居行業的頭部位置。此前,小米集團大家電部總經理單聯瑜在公開場合表示," 今年一季度,小米科技家電收入同比增長 113%,剛剛過去的 618,空冰洗三大品類全面領跑行業。今年是小米大家電戰略的突破之年,我們提出了兩個堅定的目標:空調今年做到國內前三,五年內小米大家電躋身中國數一數二的品牌。"
除了小米之外,追覓也在今年官宣入局大家電市場,并在 AWE 上展示了最新研發的空調產品。從定位上來看,追覓或許不會像小米那樣有著激進的價格,但是新軍的加入,大概率也會讓其它傳統品牌神經緊繃。
品牌間的明爭暗斗外,行業庫存的高企,也是旺季價格戰的一大因素。當下,空調行業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和庫存高壓的狀況,梁振鵬透露,空調行業在 2025 年的庫存達到了 6000 萬套,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整體也不足 50%。" 可以說空調行業產能擴張的速度遠遠超過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庫存的高壓加上品牌間的競爭加劇,導致很多空調企業陷入清理庫存降價的惡性循環,大眾現在看到的各種各種 " 驚爆價 " 也就不足為奇了。
紅海下劣幣驅逐良幣,價格戰背刺了誰?
對于當前空調市場的價格戰,除了格力高管的批判外,之前多家企業也表達過自身的觀點和應對。比如小米單聯瑜不認為大家電是 " 紅海 ",小米入局,也絕不是來和傳統品牌打價格戰的。在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會上,小米集團合伙人、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從來不擔心價格戰,價格戰背后是成本和效率之爭。
美的家用空調事業部柜機開發部長朱天宏則認為,消費降級是客觀事實,目前看是不可逆的。成本是設計出來的,而非壓縮出來的,行業競爭的本質是技術 " 護城河 " 的構建。" 有新的玩家進入,說明有更多人會參與到空調的設計和產業的升級上。但任何的產品創新最終還是要足夠關注用戶的痛點和體驗,避免‘創新自嗨’。"
作者認為,大眾消費市場競爭,價格戰是在所難免的。在此前的文章中,作者就多次指出,在增長乏力的困境下,在出現革命性創新之前,價格仍是是推動銷量的首要因素。只是,價格戰也有限制,不應以損失大眾利益為前提,尤其是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過度的價格戰,最終背刺的只會是看似撿了便宜的消費者。
據了解,今年以來,作為空調生產重要原材料的銅,價格在持續攀升,從 7 萬多元每噸漲到 8 萬多元每噸。梁振鵬對作者表示," 對于一臺空調來說的話,它的用銅成本差不多占到它的原材料成本的 35%,所以使得空調的這生產成本至少能增長 50~100 塊錢,而且制冷劑的價格也明顯上漲。"
對于大品牌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可以通過規模優勢去緩解,但是中小品牌就不一樣了,疊加價格戰的影響,在利潤的壓力下,難免出現一些偷工減料的情況。
" 價格戰造成了空調行業的技術壁壘薄弱,然后很多空調企業就偷工減料,比如說千元的空調,普遍都是用鋁管代替銅管,這樣就會使得導熱性能降低,很多空調的重要零部件,都從銅切換成鋁,這種質次價低的空調,消費者買了肯定用不了很長久。"
另外,價格戰除了會引發偷工減料之外,利潤的縮減也會導致企業的服務質量下降以及產品研發的投入減少,使得整個行業的創新停滯。不同于手機、PC 等行業,空調本就不是一個高頻消費品,創新的降速進一步讓行業的同質化加劇,價格便成了唯一比拼點,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行業惡性循環。
歷史的市場經驗已經多次告訴我們,價格戰沒有最終的贏家,往往最終買單的也只會是消費者。在中國制造不斷崛起的道路上,價值永遠比價格更重要。只是,通用法則都懂,但市場的重壓下,內卷的導火索一旦燃起,往往就很難熄滅了。(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