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犀牛娛樂,作者 | 小福,編輯 | 樸芳
5 月 21 日,阿里大文娛集團召開煥新發布會,宣布更名為虎鯨文娛集團,旗下阿里影業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擬更名為 " 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 "。公司表示此次更名將有助于公司在全娛樂生態中,尤其是線下娛樂市場,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重塑品牌策略,為公司提供更相關及獨特的企業形象和身份,有利于集團的未來多元化業務發展。
消息傳出后立即獲得了股市的積極反饋,午后阿里影業股價大幅上漲,截至收盤,漲幅達 22.95%。
就在兩天前,阿里影業剛剛發布了 2025 財年業績,截至 2025 年 3 月 31 日,阿里影業實現收入人民幣 67.02 億元,同比增長 33%;經調整 EBITA 連續 5 年實現盈利,盈利人民幣 8.09 億元,同比增幅 61%。
在此之中,光是來自大麥的分部收入就達到了 20.57 億元,分部業績(分部業績 = 分部收入 - 銷售及服務成本 - 已分配至相關分部的銷售及市場費,可對標經營利潤)更達到了 12.3 億元,在 17.09 億的總經營利潤中占比高達 72%,為阿里影業目前四大主營業務中最賺錢的一項。
與此相對的,本該是主力業務的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分部收入雖達到 27.12 億元,分部業績僅有 7320.9 萬元。
自 2023 年 9 月阿里影業全資收購大麥以來,大麥作為阿里影業新營收主力業務展現出了強勁實力。在 2024 財年內大麥業務交易總額(GMV)同比增幅逾 500%,而 2025 財年大麥繼續保持了良好增幅。
演出業務和大麥品牌已經成為阿里影業名副其實的軸心,而此次更名有利于繼續強化公司競爭力。
根據財報分部信息,IP 衍生業務分部收入達到 14.33 億元,同比大增 73.1%,分部業績則達到了 3.8 億元,同比增長 75%,僅次于大麥的 12.3 億元,為阿里影業第二賺錢的業務。另外公司也表示報告期內,阿里魚授權 IP 商品零售額同比大幅增長,帶動阿里魚收入同比增幅逾 90%," 谷子經濟 " 的情緒熱潮,讓厚積薄發的阿里魚坐享收獲。
有當家業務大麥和阿里魚的托底,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這一曾經的主營業務即便受到市場大環境影響略有下降,阿里影業仍然保住了良好的增長勢頭。
不得不說,靠業務拓展多條腿走路這件事,阿里影業比很多電影公司想得都早。
阿里影業 " 打樣兒 ",電影大廠 " 跟投 "
不同于 2023 年才完成收購的大麥業務,阿里影業的 IP 業務布局可以追溯到 2018 年。這一年,阿里影業上線了宣發服務平臺燈塔,并把旗下的 IP 衍生品業務和阿里集團當時成立兩載的阿里魚合并納入旗下。
接下來的兩年里,阿里魚重點工作放在 "IP2B2C" 經營方式的構建,正如字面含義,旨在通過打通上游 IP 授權和下游銷售渠道來形成一套完整的 IP 衍生產業鏈。緊接著,隨著旗下授權 IP 數量增加和商業模式跑通,阿里影業 IP 衍生業務營收逐年上漲。
如今,阿里魚一方面為上游 IP 方提供 IP 授權業務,以版權授權方式轉售給下游商家,構建 IP2B 的版權矩陣。經過多年深耕,已經成長為國內最大的 IP 代理商。
其 IP 矩陣已覆蓋二次元、文博文創、影視綜藝、教育體育等多個領域,已簽約了三麗鷗家族、寶可夢、環球影業、蠟筆小新、Chiikawa 等多個全球優質頭部 IP。
其中三麗鷗在 25 財年第三季度(報告期為 2024 年 Q2-Q4 三個季度)業績報告中還提到中國大陸地區 Q2-Q4 銷售額為 133.3 億日元,占比高達亞洲總銷售額 60%、海外銷售額 30%。這背后就是源自中國代理公司阿里魚的授權業務運營良好,為銷售額增長做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阿里魚通過與天貓聯合運營潮玩類旗艦店以及自主潮玩品牌錦鯉拿趣(KOITAKE)來進行 IP 合作與衍生品產出,豐富 IP2C 業務。
其潮玩品牌錦鯉拿趣將潮玩 IP 與多個影劇綜結合,截至目前,已自主研發、簽約了包括《滄元圖》《戀與制作人》等知名 IP 在內的超 10 個潮玩及動漫 IP;同時,錦鯉拿趣合作影視內容已達 40 余部,其中多數為熱播影視作品,包括《永夜星河》《白月梵星》《甄嬛傳》《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
阿里影業的阿里魚從公司補充業務成長到盈利第二多的業務,靠的是十年時間的厚積薄發,也乘得是 " 谷子經濟 " 的情緒熱潮。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趁熱打鐵準備拓寬賽道的電影公司遠不是少數。
最近兩年,入局 IP 市場的傳統電影公司肉眼可見地增加。前有上海電影、橫店影視、萬達電影搶著布局 IP 衍生內容,后有今年 4 月光線透露了從 " 高端內容提供商 " 向 "IP 創造者和運營商 " 轉型的計劃。
就在 5 月 12 日,萬達電影又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影時光將與關聯方中國儒意全資子公司儒意星辰共同投資 52TOYS 1.44 億元人民幣。
暫且看不出這些傳統電影公司在 IP 賽場的成績有多突出,倒是感受到了穩固營收結構的一絲緊迫。
搶藍海,更為穩營收
傳統電影商業模式營收不穩,也是行業內外公認的短板了。
以阿里影業為例,在 25 財年阿里影業旗下各業務中,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實現收入 27.12 億元,同比減少了 9.6%,分部業績更是大減 91%。而這背后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電影市場低迷,項目收益不及預期,導致了報告期內該業務表現的下降。
若不是靠大麥與阿里魚的兜底,阿里影業恐怕在去年很難維持住漂亮的業績增長。作為一家互聯網電影公司,阿里影業從前的主營業務已經變成了次要,就像阿里影業的名字也即將成為過去時。
在電影市場低迷時期,業務多元化、拓寬非票收入不可或缺,而以 IP 衍生周邊為代表的新消費藍海成了越來越多公司瞄準的破局點。
萬達電影,便是在探索一個改變現狀的契機。
2024 年,萬達電影在 23 年短暫扭虧后又陷入虧損。2024 年,萬達電影實現營業收入 123.62 億元,同比下滑 15.44%;凈虧損 9.40 億元,同比下滑 203.05%,四大主營業務營收同比全線下滑。
難以把控的院線市場讓這家院線龍頭業績連續幾年起伏不定,即便迎來新管理層也未能扭轉局面。而 IP 衍生,或稱為接下來萬達電影增強業績韌性的抓手。
近兩年,萬達電影已經頻繁發出 IP 衍生開發布局。在開發創作的《西游記真假美猴王》、" 包公 " 系列的動畫電影中提前布局衍生內容,在 24 年底孵化新品牌 " 時光里 ",通過引入策展、主題聯名、藝術文創等內容生態和消費場景,打造新一代影院延展空間。
包括此次公告的合作,同樣也是為了依靠頭部潮玩企業 52TOYS 的優勢業務延長電影 IP 壽命周期、拓寬營收渠道,利好雙方是真,為了緩解萬達電影主營業務的長期低迷亦是真。
光線傳媒更是在《哪吒 2》超預期表現刺激下的及時轉向。25 年一季報營收暴漲 177.87%,歸母凈利潤漲幅 374.79% 至 20.16 億元,單季盈利規模超過去年全年 6 倍。這些惹眼的數字,讓光線不得不抓住《哪吒 2》,抓住動畫電影業務,以及遠超預期的衍生品市場。
相較海外 IP 大廠沉淀多年的成熟經營模式和阿里魚的十年磨一劍,平心而論,犀牛君對這些傳統電影公司轉型并不完全持樂觀態度。但市場紅利一日不退去,這些新玩家就有機會。畢竟,沒有他們的加入,我們永遠看不到成功。
否則,光指望電影市場重煥榮光,這得什么時候是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