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為什么越來越卷了?
這可能是許多年輕人的困惑:資源和人才都在加速流向技術尖端引領的少數行業;另一邊,全球文科塌陷,職業教育培養不出對口的人才,反而大量的人都在爭搶著極少數 " 光鮮 " 的崗位……
優績主義的盡頭沒有絕對的勝利者,那些名校最為優秀的畢業生,卻可能是最焦慮的一群人——他們時常覺得,世界好像一個巨大的倉鼠輪,自己被逼著不停奔跑,卻總感覺還在原地踏步,找不到行動的意義。
早在 2015 年,《優秀的綿羊》就曾預示過這種未來——這本書出自威廉 · 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彼時在美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在常青藤盟校待了 20 多年后,他辭去了自己的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他寫到,我們的精英教育體系只培養出了一群 " 優秀的綿羊 ",這些學生們順從地、老老實實向同一個方向前進," 他們懂得如何做一名學生,卻不知道如何思考。他們雖聰明、富有天分,卻也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
按照世俗觀念,他的選擇可以說相當不 " 明智 " ——從通往財富之路的理工科跳到 " 前途灰暗 " 的文科。有句話說,敢主動學習文科的人(排除那些非自愿流落到這里的人),都是極致的理想主義者。德雷謝維奇正是如此,察覺到精英教育體系的 " 系統 BUG" 后,他勇敢跳出了那套評價體系,并讓更多人看到制度的弊端。
如今,2025 年《優秀的綿羊》10 周年再版導言中,他寫到,這種情況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糟了。學生們還在加速涌入金融、咨詢、法律、醫學、科技行業——這些最穩妥通往財富和社會地位的專業。
同時他們陷入深刻的存在主義危機,面臨嚴重的精神健康威脅,他們的眼神不再有活力,而這或許都要歸結于精英教育體系的誤導。它逼著年輕人走進一個 " 強迫你選擇學習還是成功的系統。置身這樣的體系中,他們需要拯救自己。"
這往往是一趟長時間的自我覺悟之旅。
" 后浪研究所 " 與威廉 · 德雷謝維奇教授聊了聊,我們問了 11 個和不少中國年輕人息息相關的問題,他的回應引人深思——
在精英教育體制下,年輕人陷入了瘋狂的學歷內卷。現在本科學歷已經被戲稱為 " 爛大街 ",學歷貶值嚴重,越來越多年輕人在就業市場失利,只能選擇考研,繼續卷學歷。你怎樣看待精英教育下的學歷貶值 / 內卷現象?
A1
文憑貶值(在美國被稱為 " 文憑膨脹 ")確實是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正如你所言,這種現象已從學士學位蔓延至研究生學位領域。但這一問題不僅存在于精英教育,而是遍及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數據顯示,1991 年至 2022 年間,美國人口增長 31%,而同期頒發的學士學位數量激增 84%,碩士學位授予量更是暴漲 157%。
我認為這背后存在多種原因:一是中學教育質量的持續滑坡,用人單位為確保招聘到能勝任崗位的員工,不得不將大學文憑設為硬性門檻——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如果你雇用了一個沒有學位的人,而他工作表現不佳,你就會被問責;但如果他有學位,作為招聘經理,你就免受批評了。但這種 " 文憑依賴 " 已變得越來越荒謬。連租車公司都要求員工必須有學士學位,才能為客戶遞送車鑰匙了。
二是本科教育質量的下降,尤其是當今的主流學科——我所說的并非是人文學科,恰恰相反,當前人文學科畢業生占比已跌破 3%,而職業教育類專業(如傳媒、執法、休閑健身)占比超 50%,特別是商科獨攬近 20% 的畢業生份額。平心而論,這類專業的學術嚴謹性普遍不足。有位教授曾告訴我:"" 商科專業就是為那些應付不了大學課業的學生開設的。" 這類學位無法為你在就業市場上取得優勢,那可真不是什么稀奇事。
最后,過多的學生扎堆擠進少數熱門領域(尤其科技行業),特別是那些來自頂尖精英院校的畢業生。如果你隨大流,和別人做一樣的事,自然難逃就業市場過度飽和的困境。關鍵在于,這種 " 求穩策略 " 實際并不那么安全。如果你想擁有更廣闊的選擇、更靈活的職業發展,就必須走差異化路徑——這可能意味著,去選擇那些冷門的、看似不明智的學科,它們卻能幫助你鍛造獨特的技能。這也可能意味著,不去就讀那些頂尖名校,你反而能獲得真正優質的教育。但無論何種路徑,本質上你都要鍛煉自己的創造力、靈活性、抗壓能力,和突破常規的勇氣。
Q2
在學歷貶值的情況下,很多年輕人陷入了薪水和文憑不符的心理矛盾,甚至陷入 " 找不到人生意義 " 的焦慮中。你覺得面對這種心態我們該如何自處?
A2
根本問題不在于文憑或薪資,而在于你如何定義和拓展人生的意義。如果將生命價值全然系于薪資高低、文憑光環或頭銜標簽,你已深陷迷途——這正是我在《優秀的綿羊》中探討的核心困境:精英教育體系乃至整個高等教育系統,正在批量生產以外部獎賞衡量自我價值的人。這會是一場永遠贏不了的競賽:即便你暫時 " 獲勝 " 了,也不過是新一輪角逐的開始。你對社會地位的追逐永遠沒有盡頭,世俗意義的 " 成功 " 也沒法真的為你帶來成就感。
因此,你需要盡早(你的父母和學校也需協助你)開始探索:在這個世界上你真正關心的是什么?你認為自己應該關心什么?什么能讓你感到滿足和充實?什么能讓你清晨滿懷期待地投入學習或工作?怎樣的生活狀態會讓你確信 " 這就是屬于我的人生 "?繼而再來制定實現這種生活的路線——選擇什么學校、攻讀什么專業、畢業后該追尋什么。當然,人生處處是取舍:追求志向可能要放棄部分財富與地位,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每條道路都伴隨著得失。但,那些精英畢業生扎堆的五大領域——科技、金融、咨詢、法律與醫療——充滿了不快樂的人(他們也讓周遭之人陷入痛苦)。你必須叩問內心,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當理工科能賺到比文科多幾倍的薪水時,文科正在加速淪為 " 社會底層 ",能頂著輿論和家庭壓力選擇文科的學生也越來越少。你覺得文科專業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A3
未來并不樂觀。我之前提到美國大學畢業生中人文學科主修者占比不足 3%,20 年前這一比例是 6%,50 年前更是高達 11% ——如今這一數字仍在持續走低。這背后有兩重原因:一是你所提出的社會對人文學科 " 不切實際且愚蠢 " 的普遍認知(姑且先不論這對不對吧);二是美國教育界近年來廣泛討論的問題——當代學生已喪失閱讀長篇復雜文本的能力了。他們缺乏耐心,注意力也難以維系,先不說讀不進 19 世紀的小說,連當代作品也常常讀不下去。
在我看來,這對個體和社會都是個災難:失去了文學與哲學的滋養,我們將喪失理解自我、理解歷史乃至把握當下的能力。整個社會將全是自大無知的人和易受欺騙的傻瓜。
Q4
全球文科塌陷,文科相關課程取消、專業取消,你覺得最先被取締的專業會是哪些?
A4
這種情況已經出現了。部分美國高校開始取消外語、藝術(戲劇等)相關科系,未來大刀可能會接著砍向哲學、英語(對其他國家來說,就是他們本國語言的研究)這類人文學科核心領域。
對此我想說,趨勢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其必然性與合理性。詩人、散文家兼農人溫德爾 · 貝里(Wendell Berry)曾將文化比作土壤的肥力(在英語語境中,文化 culture 的詞源本就與農耕 cultivation 同根)。兩者都需經歷漫長的歲月才能培育成型,也可能瞬間就被沖刷掉——他們都無法被人為地替代。
另外有一點要說明,在美國的教育體系里,學生們是無需在技術和人文學科間二者擇其一的。美國的通識教育體系主張:學生主修某一學科(通常占課程總量的 40%-50%),同時廣泛涉獵其他領域。沒有制度能阻礙一名學生物化學或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選修 8-10 門人文學科課程,我認為這一做法是很合理的。
Q5
AI 技術發展后,有一種論調是很多文科就業崗位也會被取代,你覺得這對文科生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該怎樣去應對?
A5
我懷疑情況恰恰相反。沒人知道人工智能將帶來什么,但我們已經看到它首先取代的高薪工作是編程人員的——諷刺的是十年前大家還在瘋狂鼓吹 " 人人都該學編程 ",同時學生們被警告不要去讀那些 " 無用 " 的文科。
沒人能預言十年后的經濟圖景,更遑論三四十年后(彼時當今大學生仍身處職場)。但依我看,AI 最難以取代的恰恰是人類獨有的核心能力——心理學理論(theory of mind)、人際溝通、跨文化理解——簡言之,情感聯結與人際技能;此外還包括創造力,即想象與創新的能力。
人們常驚嘆 AI 能生成倫勃朗(Rembrandt)風格的畫作或德雷克(Drake)風韻的歌曲,但這不過是技術模仿。真正寶貴的,是讓倫勃朗 / 德雷克得以創作出驚世駭俗作品的原創能力。我們不需要復制一個倫勃朗 / 德雷克,因為經典已然存在;我們想要的是下一個倫勃朗 / 德雷克,是更新的、不可預見的東西。而這是 AI 做不到的。
那么哪些學科能幫助學生發展這種 " 軟性 " 創造力?答案正是人文藝術學科。我堅信未來文科會變得更加重要,而非被取代——我也認為學校與學生亟需正視這一趨勢并做出相應行動。
Q6
你認為交叉學科能改變文科的處境嗎?文科能怎么融入現有的理工科版圖?
A6
正如之前所說,發展交叉學科不僅對人文學科十分有益,對 STEM 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也是如此。若 STEM 從業者對此不加警惕,終將被人工智能淘汰,恰恰是人文學科給予的 " 附加價值 " 能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如果我現在是工科學生,我一定會到校園的另一邊去選修許多人文課程的。
Q7
對于文科生來說,我們該做些什么來適應科技時代的變化,同時又保證追求自我?這是能兼得的嗎?
A7
這兩者不是互斥的。對我而言,無論是人文還是其他學科的學生," 追求自我 " 的含義都是去過一種適合你的生活,去從事能發揮你天賦能力的工作,投身于你認為有價值的目標。這不是說你要 " 坐在樹下寫詩 "(有的學生曾這樣質疑我的說法)。而是說你要走進世界,與它真實的樣子互動。因為問題不在于如何適應科技變化且追求自我,適應科技變化是為了保持自我的必經之路。
順便說,我在《優秀的綿羊》之后寫了一本探討各類藝術家(作家、音樂人、視覺藝術家等)如何適應數字時代的書。換言之,這部作品聚焦于處理金錢、技術等極為現實的生存命題——唯有直面這些挑戰,才能踐行一種更具靈性、人文精神與自我價值的藝術生活。這絕非紙上談兵:我訪談了數十位藝術家(多為新生代),他們向我講述了如何在現實中實現追求世俗和自我的平衡,二者毫無矛盾。
如今很多文科年輕人都面臨一個現狀:自己所學專業與未來工作基本沒有關系。以至于大家認為大學里是一種無效、無用的學習,你怎么看?
A8
這種觀念建立在一個巨大的誤解之上——即認為大學所學專業就應該與你最終從事的職業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并非如此,根據我最新查閱的數據,約 70% 的美國大學畢業生從事的領域都和他們的專業沒有直接關聯。但這并不是高等教育的失敗——這正是高等教育應有的運作方式。
簡單解釋一下:大學教育是為了訓練你處理很多事的能力,而非適應單一職業。優質的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各項基礎能力而存在的。有了這些適應性廣、可遷移的能力,未來你能應對各種情況,它們包括——嚴謹思考、批判性思考、多維度思考、將不同思維方式應用于特定情境、長時間專注于復雜的認知任務、以多元創新方式溝通、通過理解他人世界觀來協作管理、自如地面對不同文化與認知背景的人群、接納分歧、權衡對立的觀點、改變固有認知,以及最重要的——持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如果你能掌握這些,你幾乎無所不能,這也意味著你能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Q9
《優秀的綿羊》中你反復強調過,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但現實是,大學通識課反而成了大家刷高 GPA 的水課,得不到學生的重視。這樣真的有意義嗎?
A9
我深以為然。事實上就在上個月,我與洛杉磯附近的克萊蒙特學院聯盟(精英文科院校聯盟)的學生們交流時,他們就紛紛抱怨過通識教育課程有多么糟糕。大學(雖非全部)幾乎已徹底放棄了真正的博雅教育理念。教授們因激勵機制完全傾向于科研,且不愿教授本專業以外的課程,往往回避此類教學任務;即便勉強承擔,也多是投入最少精力應付了事。因此,在院校制度層面亟需進行系統性改革。
不過仍有幾點需要說明。通識教育課程并非學校提供的人文類課程的全部。在任何一所大學里,總會有一些杰出的教師,總有一些無論屬于哪個領域都值得修讀的優質課程(且這兩類往往更集中在人文學科)。學生應當主動發掘這些資源——" 選老師,而非選課程 ",堪稱至理名言。
第二點是,人們對批判性思維以及博雅教育的理念存在誤解。博雅教育并不僅限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只是博雅教育的一個分支,社會科學同樣屬于博雅教育范疇,基礎自然科學(至少其核心部分)也應包含其中。
簡言之,博雅教育囊括了一切 " 創造知識 " 的理論,它與應用類的職業教育相對。這意味著當你接受博雅教育時,你不僅是在吸收知識,也是在辯證地看待知識——我們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怎么以此類推,發現其他的真理?進而,你就學會了自主創造知識的能力——去收集證據、評估證據、審視既有認知、形成結論并有效傳播這些結論。就像藝術史學家、人類學家、生物學家做的那些事。這才是博雅教育的精髓,這種能力在你未來的職場和人生中都將持續發光發熱。
Q10
許多中國年輕人的自我覺醒源于走出校園后,很多人工作后再留學讀其他專業、甚至還有人重新高考,但大家能想到的方式也只是再回到精英教育的體系中換一個方向。這樣有幫助嗎?
A10
這個問題無法一概而論。不同的人適合不同的道路,我從未主張學生應徹底避開精英教育體系,只是指出其暗藏的風險與問題。在頂尖大學接受教育,在精英教育框架內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這也完全可以,我認識許多二者兼得的人。但必須要積極地思考并行動。你不能任由自己被潮流裹挾,總去找阻力最小的路徑—— " 上岸 ",最后只會去到一個并不幸福的地方。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什么想做一件事,并且有勇氣做出可能不被他人理解的決定。
事實上,大學畢業數年后確實是重新審視人生航向的絕佳時機,這種現象在美國十分普遍。只有真正踏入職場歷練一段時間,你才能深入認知自我與世界。因此,美國年輕人選擇在 25-26 歲乃至近 30 歲才讀研究生都是常態(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員)。但遺憾地說,我真的認為這種自我覺醒理應出現在更早的階段——青春期,如今我們也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彌補教育體系的缺陷。
Q11
如今很多人回憶起自己的大學,都覺得是在虛度光陰。你覺得一個有意義的大學生活應該是怎樣的?你會給年輕的學生怎樣的建議?
A11
這與我剛才的觀點密切相關。試問,僅有 3% 的學生選擇人文學科,絕大多數人攻讀技術或職業領域,為何還有如此多畢業生將大學時光視為無意義的虛度?年輕人在教育選擇上正遭受嚴重的誤導。我的建議是:去研究真正激發你熱忱的領域,讓好奇心引領你探索未知之地,保持開放心態。你必須時刻反思——你的學習體驗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情緒反饋?若它使你焦慮、疲憊、抑郁,請及時調整航向。最重要的是,傾聽你內心的聲音,你擁有的潛力遠超出你的自我認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后浪研究所 ",作者:許嘉婧、薇薇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