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xiàn)在,成年人對毛絨玩具們卻有著比孩子更高的忠誠度了。他們會溫柔地對待每一只「草莓熊」,告訴它:「在我這里,你是獨一無二的。」毛絨絨不只是孩子們的玩具,現(xiàn)在它們重新被年輕人需要。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渡物件」一詞,用來描述兒童如何借助毛絨玩具,從對父母的依賴過渡到獨立個體。其實,成長并不意味著我們失去了這種需求。對遠離家人、獨自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來說,它們起到了更強力的撫慰作用。在年輕人的世界里,毛絨玩具擁有名字、性格,有的甚至還有專屬社交賬號。有人給它們搭配衣服,有人帶它們拍 Vlog,還有人帶著它們四處旅游打卡……
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相處是一種「低風險親密」。在親密關(guān)系日益稀缺的當下,毛絨玩具也成了一種低門檻的情感替代。它們不需要回應(yīng),也不會制造沖突。它們安靜、柔軟、一直在你身邊。這份默默在場的支持,是年輕人越來越渴望的東西。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后浪研究所 ",作者:嘉婧、茵茵、曲枚,36 氪經(jīng)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