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媒匯,作者 | 謝春生,編輯 | 蘇淮
美越貿易協議的達成,讓果鏈巨頭松了一口氣。
近日,據綜合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媒發文稱,美國與越南將簽訂一份新的貿易協定,并公布了兩項關稅舉措:一,在越南直接生產的商品,對等關稅從 46% 降到 20%;二,由越南轉出口貿易的商品,關稅為 40%。
從分析來看,對越南征收關稅從 46% 降至 20%,并非是美國讓利,而是將 " 懲罰稅 " 轉化為 " 可持續摩擦 " 的典型招數,既可迫使越南讓步,亦能讓在越美企獲益保有一定利潤空間。
不過,對于在越南建廠的中國企業而言,目前來看,大體上還是相對利好的。
譬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果鏈巨頭,此前因越南也遭遇美國的高額對等關稅,市場對這些企業在越南的投資持悲觀態度,公司股價也遭遇下挫。Wind 數據顯示,2025 年 4 月 3 日至 4 月 30 日,立訊精密股價漲跌幅為 -25.14%。
要知道,立訊精密的營收大頭可都在海外,尤其是在東南亞的布局頗深。
數據顯示,2023 年至 2024 年,立訊精密外銷金額分別為 2067.56 億元、2354.67 億元、占當年營收比重分別為 89.16%、87.6%。在東南亞、東亞地區,公司也分別布局了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國家。
在美越簽訂新貿易協定消息傳出后,立訊精密股價開始上升,截至 7 月 3 日收盤,報收 35.77 元 / 股,當日漲幅為 5.45%。
針對美越貿易協定以及在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布局情況,源媒匯向立訊精密方面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AI 眼鏡的 " 陽謀 "
美越貿易協定傳出的前一日,立訊精密因一紙赴港上市公告引發關注。
7 月 2 日晚,立訊精密公告稱,正在籌劃境外發行股份(H 股)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事項。
源媒匯注意到,數日前,同為果鏈巨頭的藍思科技剛剛啟動招股,而歌爾股份也早已公布分拆子公司赴港的計劃," 果鏈三巨頭 " 有望在港股會師。
在公告中,對赴港 IPO,立訊精密方面雖強調是為全球化布局、增強境外融資能力等,但背后亦能窺見公司為新業務鋪路的意圖。
目前,立訊精密的新業務主要聚焦在汽車和 AI 通信等板塊,其中,AI 通信又涵蓋了 AI 服務器和 AI 眼鏡等。
如今,在小米等互聯網巨頭推動下,AI 眼鏡賽道進入爆發前夜。市場的火熱,自然吸引了不少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的布局。立訊精密便是其中之一。
" 智能眼鏡類產品是公司消費電子業務重要的產品線,在‘ AI+ 萬物’時代背景下,公司緊跟前沿技術發展,在研發創新、工藝制程開發等方面持續為海內外頭部品牌客戶賦能,無論是零組件、模組及整機,公司均有深厚的技術沉淀,相關業務進展符合公司管理層所預期。" 就 AI 眼鏡業務,立訊精密在投資者平臺答復道。
其實早在 2021 年,立訊精密便通過旗下子公司立訊精密科技(南京)有限公司,開始積累 AR/VR 相關技術專利,為后續智能眼鏡研發奠定基礎。
天眼查資料顯示,該公司注冊資本為 5000 萬元,主要從事計算機、通訊等業務,目前擁有技術專利信息 187 條。
2024 年,立訊精密推出了業界首款 PVG 光波導 AR 眼鏡 " 云雀 "。該眼鏡采用偏振體全息光波導技術,光效提升至 200%,前向漏光降低 80%,僅重 45 克,還集成了音樂播放、實時翻譯、智能提詞、精準導航等功能。
2025 年 5 月,在全球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 上,Google 宣布與中國 AR 科技公司 XREAL 深度戰略合作,聯合發布新一代 AR 眼鏡—— Project Aura。在生產供應鏈方面,立訊精密也深度參與賦能。
此前,立訊精密曾攜手 XREAL,在無錫、昆山等地設立光學工廠。其中,無錫工廠是目前全世界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全自動化產線,將最核心的光學顯示模塊做到了全自動化,將增加元器件供應量,有效降低產品成本。
也是在 2025 年 5 月,立訊精密被同花順新增為 "AI 眼鏡 " 概念股,反映企業在該領域的市場認可度。
此外,公開資料顯示,立訊精密還獨家代工蘋果 Vision Pro 頭顯,且是星紀魅族 AR 智能眼鏡生產企業。
在 2024 年年報中,立訊精密也首次將 AI 眼鏡列為系統集成類產品。
綜上,可見立訊精密在 AI 眼鏡領域的 " 野心 "。
欲復制果鏈神話
對于立訊精密來說,AI 眼鏡市場的吸引力無疑是巨大的。
根據研究機構 Wellsenn XR 的報告,預計到 2030 年后,AI+AR 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AI+AR 智能眼鏡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到 2035 年,AI+AR 智能眼鏡最終實現對傳統智能眼鏡的替代,全球 AI+AR 智能眼鏡銷量將達到 14 億臺,與智能手機規模相當,成為下一代通用計算平臺和終端。
這也就意味著,AI 眼鏡有望成為下一個消費電子領域的 " 超級硬件 "。對于立訊精密這樣的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來說,一旦 AI 眼鏡市場爆發,其有望復制在果鏈上的成功。
事實上,立訊精密過往在果鏈上的成功,正是源于其對蘋果產品的深度參與。從最初的 AirPods 代工,到后來的 Apple Watch、iPhone 等產品的零部件供應,立訊精密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和制造能力,逐漸成為了蘋果的核心供應商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立訊精密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還借助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和技術要求,實現了自身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如今,立訊精密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 AirPods 代工商。
然而,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地位愈發穩固背后,立訊精密卻也暴露出對單一客戶的高度依賴。
財報數據顯示,2024 年,立訊精密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為 2110.24 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 78.5%。其中,第一大客戶的貢獻銷售額為 1901.39 億元,占到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 70.74%。而第一大客戶,也被市場普遍默認為是蘋果公司。
或是為了擺脫蘋果 " 依賴癥 ",立訊精密將目光投向 AI 眼鏡市場,希望能夠在這個新興領域,再次復制其在果鏈上的成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立訊精密在 AI 眼鏡領域確實具備一定的優勢。一方面,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技術和制造優勢,可以為 AI 眼鏡的研發和生產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立訊精密已經與多家科技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有助于其快速拓展市場。
但 AI 眼鏡市場與果鏈存在著諸多不同之處。首先,AI 眼鏡市場目前仍處在早期階段,機會大、代價也大;其次,AI 眼鏡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需要企業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和技術儲備。
此外,AI 眼鏡的應用場景和用戶需求,與傳統消費電子產品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就要求企業在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方面,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也就是說,立訊精密想要在 AI 眼鏡市場復制在果鏈上的成功,并非易事。
果鏈三巨頭或再次纏斗
在 AI 眼鏡領域,立訊精密并非孤軍奮戰。同為果鏈三巨頭的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也在這一領域有所布局。
其中,歌爾股份早在 2012 年就開始布局 VR/AR 領域,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 VR/AR 設備代工商之一。在 AI 眼鏡方面,歌爾股份也已經與多家企業展開了合作,提供聲學模組、傳感器等零部件。
藍思科技則主要聚焦于 AI 眼鏡的外觀結構件制造。例如,藍思科技與 AR 智能眼鏡品牌 Rokid 達成合作,將為其提供智能眼鏡的前后蓋、鏡片等外觀結構件。同時,藍思科技還在積極研發新型材料和工藝,以滿足 AI 眼鏡對于輕薄、堅固等方面的要求。
近來,藍思科技更宣布了其與 Rokid 聯合開發的 AI+AR 眼鏡 Rokid Glasses,在藍思科技湘潭基地正式下線。
與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相比,立訊精密在 AI 眼鏡領域的勝算幾何?
從技術實力來看,立訊精密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使其在 AI 眼鏡的整機組裝和系統集成方面具備一定的競爭力;此外,立訊精密在光學、聲學等領域的技術儲備,也有助于其提升 AI 眼鏡的產品性能。
歌爾股份則在聲學和傳感器領域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這使其在為 AI 眼鏡提供聲學模組和傳感器等零部件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
而藍思科技在外觀結構件制造方面的技術和工藝優勢,則可以為 AI 眼鏡提供更加輕薄、堅固的外殼。
從市場布局來看,立訊精密已經與多家科技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這有助于其快速拓展市場。
歌爾股份作為全球最大的 VR/AR 設備代工商之一,其在 VR/AR 領域積累的客戶資源,也可以為公司在 AI 眼鏡市場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藍思科技則通過與 Rokid 等品牌的合作,逐漸切入 AI 眼鏡市場。
不過,AI 眼鏡市場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格局。這也意味著,果鏈三巨頭均有機會分走一杯羹。
只是,在立訊精密擬赴港上市之際,其在 AI 眼鏡領域的布局,意義或遠不止于此。
對于立訊精密來說,AI 眼鏡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AI 眼鏡市場的巨大潛力,有望為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AI 眼鏡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技術門檻,也對公司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相比,立訊精密在 AI 眼鏡領域具備一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最終誰能在這個新興市場中脫穎而出,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AI 眼鏡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可對于立訊精密這樣的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來說,如何抓住這波機遇,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