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 ,和斯坦索爾航空工程公司(Stencel Aero Engineering Corporation)聯合開發了一種被稱為 " 慢回彈綿 " 的材料,用于減輕宇航員離地時身體所承受的巨大壓力。
今天,這種材料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記憶棉。20 世紀 80 年代,NASA 將它的配方公開。1991 年,瑞典 Fagerdala 公司推出第一張商業記憶棉床墊 Tempur- Pedic 床墊。這種材質的床墊,具有減少皮膚壓迫、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病人因長期臥床引發的壓瘡或壞疽等癥狀,迅速被應用于醫療領域。
看上去遙不可及的尖端科技,卻給公眾生活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樣的事情并不只發生在航天領域。
在百年汽車史上,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汽車品牌,也通過將賽道技術應用到量產車上,推動了汽車行業的整體升級。從 F1 賽場的碳纖維單體殼到量產車的輕量化車身,從賽道級混動系統到賽道級電動車——這些價值百萬的賽車技術,正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著日常出行。
現在,中國車企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極限場景考驗
6 月 26 日,小米 SU7 Ultra 原型車第二次挑戰德國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的成績揭曉。和半年前相比,成績提高了 24 秒,進了紐北認證官方總榜單前三。半個月前,小米 SU7 Ultra 量產車剛以 7 分 04 秒 957 的成績,跑出了量產電動車圈速新紀錄,超越此前的紀錄保持者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2019 年 8 月,保時捷 Taycan Turbo 以 7 分 42 秒打破紀錄;
2021 年 9 月,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以 7 分 35 秒 579 刷新紀錄;
2022 年 4 月,保時捷 Taycan Turbo S 將成績提升至 7 分 33 秒 35;
2023 年 9 月,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以 7 分 07 秒 55 的成績,成為當時的 " 紐北最速量產電動車 "。
回溯保時捷和特斯拉曾經創造的紀錄,不難發現每一次都是一場技術密度極高的 " 軍備競賽 ",而傳統性能車品牌保時捷深諳其道。
曾三次打破紀錄的保時捷,每一次刷新紀錄都與新技術迭代緊密相伴。比如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標配的 Porsche Active Ride 懸架系統,在紐北賽道 S 彎區域,它可以比 Turbo S 的常規自適應空懸更好地保持車身零傾斜姿態,這讓它的成績提升了 25 秒。
小米 SU7 Ultra 在紐北賽道上的進階之路,同樣如此。比如小米的超級電機 V8s,其最高轉速 27200 rpm、最大馬力 578 PS、峰值扭矩 635N · m,實現了功率、扭矩、效率的兼顧。這樣的電機,每一臺小米 SU7 Ultra 標配了 2 臺,再加上一臺 V6s 電機,整車最大功率來到了 1548 馬力,并且擁有超越 350 km/h 的巔峰極速,以及 1.98s(不含起步時間)零百加速時間。
從小米官方公布的視頻可以看到,小米 SU7 Ultra 量產車在直道區域的速度表現,明顯優于保時捷。在賽道末端的直道中,它的速度一度達到了 346km/h。
當然,挑戰賽道不是為了單純的 " 炫技 ",而是把極限場景當作技術打磨的 " 煉金爐 ",讓賽道的嚴苛考驗反哺量產車的每一處細節。小米近期官宣的 24 小時耐力賽的挑戰,本質上也出于相同目的。
在這種考驗下,電池的循環壽命、電機的熱管理、電控系統的穩定性都會被放大到極致。從量產車角度來看,電池循環壽命的增加可以帶來更長的使用年限,電機能耗降低可以讓續航得到提升,而提高電控系統的穩定性則可以讓車輛的冬天續航得到保障,跑長途高速的時候不過熱。而通過這些考驗的技術,最終會轉化為用戶日常用車時的 " 安全感 "。
賽道技術反哺
對小米而言,這些嚴苛測試的本質,是用極限場景倒逼產品研發和質量的進步。這也再次驗證了通過極限場景探索車輛性能上限以反哺量產車技術,這一路徑的必要性。
此前的 " 紐北東道主 " 保時捷,曾在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中獲得十余次冠軍,其經典車型如 917、956/962 C 和 919 Hybrid 通過創新技術奠定勝局。數十年間,保時捷已將保時捷 917 首搭的渦輪增壓技術、919 Hybrid 賽車的 800V 高壓電驅和能量回收系統、保時捷 956 賽車的地面效應技術,這些原本的賽車技術成功轉化民用。
作為新晉 " 紐北最速量產電動車 ",小米 SU7 Ultra 也將一系列賽道技術應用到了量產車上。
除了三電機系統,小米還將三電性能、扭矩矢量控制、空氣動力學設計、底盤調校及輕量化技術全面下放。小米 SU7 Ultra 的制動系統、閉式雙腔空簧 + 高性能阻尼可變減振器、賽道級電控系統與調教,都是經過上百圈的 " 紐北 " 考驗,才得出的最優解。
即便是所有惡劣環境情況相疊加,這套 " 賽道技術組合拳 " 也能給足信心。正如工程師所說:" 在紐北暴露的 1000 個問題,比實驗室 10000 小時模擬更有價值。"
小米跑賽道取得的成果,已然驗證了 " 挑戰賽道的量產車,日常駕駛更可靠 " 這句話的含金量。
結語
小米這場 " 圈速戰 ",不只是刷數據的競賽,也不僅是新晉品牌的勵志橋段,而是中國汽車工業從模仿到自研、從工程堆料到體系協同的縮影。
縱觀人類發展史,正是不斷在極限環境中推演未來的過程。從保時捷到法拉利,真正偉大的品牌從不把賽道當成秀場,而是當作量產科技的驗證場。
從原型車 6 分 22 秒的極致,到量產車 7 分 04 秒的可靠,再轉化為用戶日常出行的安全與從容,才是 " 紐北最速 " 的真正目標。這不僅意味著小米在性能、調校和穩定性上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線,也是智能電動車時代對傳統機械美學的數字化解構。
而這,或許正是中國汽車工業從 " 追著跑 " 到 " 領著跑 " 的底氣所在。來自中國的智能電動車新勢力,正在重構性能車市場的技術坐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