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記憶中,這已是公司第八次拋出定增方案。前四次定增累計募資超 32 億元(三次折戟)。頗具諷刺意味的是,伴隨著一輪又一輪的定增,高新興的業績曲線卻走出了一條清晰的反向軌跡:營收連年萎縮,凈利潤深陷虧損泥潭。市場對其 " 習慣性圈錢 " 的質疑,已成為揮之不去的背景音。
回望十五年上市路,高新興已三度改換門庭:從通信運維到大安防,再從大數據到車聯網,每次轉身都踩中行業風口。細看募投項目,高新興有著持續加碼車聯網的意味。但考慮到前次定增曾上演兩度問詢后主動撤回定增的戲碼,此次定增能否如愿落地,需要打個問號。
定增機器再啟動
高新興《2025 年度向特定對象發行 A 股股票預案》顯示,公司擬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集資金不超過 3.74 億元,其中,1.76 億元用于 " 車聯網通信產品擴產項目 ",8776 萬元用于 " 深圳研發及運營中心項目 ",1.1 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公司擬募投的 " 深圳研發及運營中心項目 " 則主要是在南山留仙洞建設 7500 平方米基地,借此承載車聯網、公安信息化及 AI 大模型三大研發中心。
從兩大募投項目看,公司押注車聯網的意圖明顯。公司方面表示,此次定增是為改善當前外協生產依賴度高的情況,通過新建自動化產線,大幅提升公司車載通信產品的自有產能。
盡管公司在定增方案中描繪了諸多美好愿景,但投資者卻不買賬。在股吧、雪球等平臺上," 低位定增不利于保護散戶利益 "" 習慣性圈錢 " 等質疑聲此起彼伏。質疑的誘因是,高新興歷史上已成功實施四次定增,累計募資超 32 億元,融資規模驚人,但公司業績和股價表現未能令投資者滿意。
更耐人尋味的是,實控人劉雙廣此番選擇置身事外。筆者注意到,預案中未提及實控人將參與此次定增。此外,由于公司實控人劉雙廣持股比例并不高,劉雙廣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僅占公司總股本比例 15.79%。為防控制權旁落,預案還埋下保護條款:若認購方已持股,則本次發行后合計持股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 5%(即 8686 萬股),超額認購無效。實控人劉雙廣此番缺席認購的舉動,更讓這場融資蒙上 " 信心不足 " 的陰影。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興曾在 2020 年,上演了一出定增虎頭蛇尾的戲碼。2020 年 10 月,高新興拋出了一份募資不超 18.28 億的定增方案加碼車聯網,驚詫眾人。但后續募資金額歷經兩次縮水至 12.42 億、定增方案前前后后改了十多版,歷經深交所兩輪凌厲問詢后,最終以 " 市場環境變化 " 草草收場。
前次定增未能落地的陰影下,如今這份 3.74 億的 " 縮水版 " 車聯網定增方案能否順利落地,仍然存在多重變數。
轉型狂飆十五年后業績三連降
翻開高新興的資本履歷,堪稱一部 " 蹭概念 " 轉型簡史。高新興成立于 1997 年,于 2010 年登陸創業板。上市的前七年,高新興在通信運維、大安防、大數據等曾經的熱門賽道玩了個遍。
2017 年初,高新興開始了第三次賽道轉型。當時的背景是,物聯網行業方興未艾,高新興將經營重心聚焦車聯網和公安執法規范化兩大垂直應用領域。
為進一步強化車聯網業務,高新興選擇走并購的捷徑。2016 年,高新興作價 1.48 億元收購天津中興智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中興智聯 ")84.86% 的股權,中興智聯是一家機動車電子標識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7 年,高新興又作價 6.8 億元收購深圳市中興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中興物聯 ")84.07% 股權,中興物聯則是車聯網通信技術及解決方案服務商。
不過,轉型車聯網賽道以來,公司的經營發展并不樂觀。先是由于通過收并購轉型追風口,導致自身背上了巨額的商譽包袱。iFInd 顯示,截至 2018 年末時,公司商譽總額為 17.42 億,而這一數字在 2012 年僅為 6451 萬元。而后由于收購標的公司業績不及預期,公司開始嘗到商譽暴雷的苦果。2019 年公司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 10.24 億元;2020 年公司再度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5.55 億元。
與此同時,公司的業績也連續三年下滑。數據顯示,2022-2024 年,公司營收分別為 23.32 億元、17.99 億元、14.17 億元,整體呈現下滑趨勢;凈利潤分別為 -2.73 億元、-1.03 億元、-2.54 億元,三年時間已累計虧損超 6 億元。(本文首發鈦媒體 App,作者 | 周健,編輯 | 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