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華成
親愛的企業家朋友:
展信佳!當你打開這封信時,我猜你正站在企業發展的關鍵路口。營收做到 1 億不容易,這證明你的生意有市場、有團隊、有執行力。但卡在這個階段,每天睜眼就是房租、工資、訂單壓力,那種想突破卻找不到方向的焦灼,我太熟悉了。過去十年,我和智和島團隊深度服務過 100+ 科技企業,其中 23 家實現了三年十倍增長,12 家做到了十年百倍跨越 。今天不聊大道理,就想和你嘮嘮實在話,說說那些真正管用的破局辦法。
咱們先把問題攤開說。營收卡在 1 億上不去,逃不出四個大坑:戰略跑偏、缺錢少資源、團隊不給力、路子沒走對。這些問題就像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但越是這樣,越要冷靜下來,一個一個拆解。
一、戰略錯了,跑再快也是白搭
很多企業家覺得,戰略就是拍腦袋想個方向,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我見過不少企業,產品做得不錯,團隊也賣力,可就是不賺錢。為啥?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搞清楚自己到底要賺誰的錢,靠什么賺錢。
(一)別用老眼光看新市場
市場每天都在變,三年前的成功經驗,放到今天可能就是絆腳石。你得問問自己:客戶的需求變了嗎?競爭對手是不是在玩新花樣?比如前兩年,有一家做傳統工業傳感器的企業找到我們,年營收卡在 1.2 億。我們幫他們分析發現,雖然傳統傳感器市場穩定,但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傳感器需求正爆發式增長。這家企業果斷投入研發,用 18 個月推出適配新能源車的產品,現在年營收已經突破 15 億。
所以,提升認知不是喊口號,而是要放下 " 我覺得 ",多去看看客戶想要什么,同行在做什么,行業趨勢是什么。沒事多去逛逛行業展會,和不同領域的人聊聊天,說不定就能發現新機會。
(二)找準增長突破口
很多企業攤子鋪得很大,什么都想做,結果什么都做不好。營收 1 億左右的企業,資源有限,必須集中火力打一點。這個 " 點 ",就是你的增長突破口。
怎么找?先把公司現有的業務列出來,看看哪個業務最賺錢,客戶反饋最好。比如去年我們服務的一家 AI 教育企業,原本同時做 K12 課程、成人職業培訓、智能硬件三條線,結果每條線都不溫不火。我們幫他們聚焦成人職業培訓賽道,優化算法模型,一年時間營收從 8000 萬漲到 4.2 億。
(三)調整架構,輕裝上陣
公司小的時候,一個人能身兼數職。但做到 1 億規模,還沿用老一套管理方式,效率肯定上不去。該分部門的分部門,該招專業人才的招專業人才。別舍不得放權,也別害怕改變,有時候砍掉一些不賺錢的業務、精簡冗余的部門,反而能讓企業跑得更快。
有一家做無人機的企業,最初研發、銷售、售后全擠在一個部門。后來我們建議他們拆分團隊,成立獨立的農業無人機事業部,專門對接農田測繪、農藥噴灑需求。拆分后不到半年,這個事業部的營收就占了公司總營收的 60%。
(四)升級模式,換個賽道超車
如果傳統模式已經走到頭了,那就大膽嘗試新模式。比如有一家做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原本靠賣硬件盈利,后來在我們建議下轉型為 " 硬件 + 訂閱服務 " 模式:免費提供機器人,按使用時長收取服務費。這個模式讓他們的客戶數量一年內翻了 5 倍,現金流也更穩定。
二、錢是企業的血液,別讓資金鏈卡住喉嚨
很多企業家覺得,融資就是缺錢了才去做,這是大錯特錯。真正厲害的企業,都是在不缺錢的時候融資,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權。智和島的資本內外部團隊,累計幫企業拿到過超 30 億融資,實戰經驗能幫你少走彎路。
(一)持續融資,手里有錢心里不慌
別等到賬上快沒錢了才去找投資人,那時候你就被動了。平時多和投資人、銀行保持聯系,定期把公司的發展情況、財務數據整理好,讓他們看到你的潛力。記住,融資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我們服務的一家做新能源電池材料的企業,在營收剛過億時就啟動 A 輪融資,提前儲備了 2 億元資金。當競爭對手因為原材料漲價陷入困境時,他們反而趁機擴大產能,現在已經是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
(二)學會投資,讓錢生錢
賺到錢了別全放在銀行,要學會投資。這里說的投資,不是讓你去炒股、炒房,而是投資和主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比如做自動駕駛芯片的企業,可以投資傳感器研發公司;做智能穿戴設備的,入股電池供應商。
有一家做智能家居系統的企業,投資了一家做語音識別算法的初創公司。雙方技術打通后,產品競爭力大幅提升,估值直接翻了 3 倍。
(三)布局生態,抱團取暖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學會和同行、上下游企業合作,打造商業生態。比如組建行業聯盟,共享客戶資源、技術資源;或者和互補型企業合作,推出聯名產品。這樣不僅能降低風險,還能實現 1+1>2 的效果。
我們外部服務商推動過 10 家智能硬件企業成立 " 智能家居聯盟 ",共享供應鏈資源,聯合開發新產品。現在這個聯盟年產值已經超過 50 億。
(四)大膽出海,尋找新市場
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不妨把眼光放到國外。現在跨境電商、海外建廠的門檻越來越低,很多小而美的企業都在海外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當然,出海不是盲目擴張,要提前做好市場調研,了解當地的政策、文化、消費習慣。
一家做智能健身鏡的企業,在國內市場飽和后,通過亞馬遜開拓歐美市場,優化產品的語音交互功能適配英文環境,半年內海外訂單占比就超過了 40%。
三、人才是企業的核心,別讓 " 庸兵 " 拖后腿
很多企業家抱怨招不到人才,其實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你不會找、不會用。營收 1 億左右的企業,不需要 " 明星高管 ",而是需要能干活、愿意和企業一起成長的 " 實干家 "。智和島外部服務商搭建的人才庫,覆蓋 15 萬 + 科技領域人才,能幫你精準匹配團隊缺口。
(一)組織變革,打破大鍋飯
小公司可以講感情,但做到一定規模,必須靠制度管人。該建立績效考核的就建立績效考核,該實行末位淘汰的就實行末位淘汰。別害怕得罪人,一個員工干不好,影響的是整個團隊的積極性。
一家做 AI 算法的企業,實施末位淘汰制后,淘汰了 15% 的低效員工,團隊人均產出反而提升了 30%。
(二)結構優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很多企業存在 " 因人設崗 " 的問題,這是大忌。要根據業務需求設置崗位,然后去找合適的人。比如做元宇宙項目,就要招懂 3D 建模、區塊鏈技術的人才,別讓傳統程序員硬著頭皮上。
有一家做智能醫療設備的企業,專門成立了數據標注團隊,招聘醫學背景的數據分析師,產品的診斷準確率從 85% 提升到 97%。
(三)激活動機,讓員工和企業綁在一起
光靠工資留不住人,要讓員工覺得自己是在為自己干。可以實行股權激勵,讓核心員工成為公司的股東;也可以設置項目分紅,誰做出了業績,誰就能拿到額外的獎勵。記住,員工和企業是利益共同體,只有讓他們看到希望,才能激發他們的潛力。
一家做機器人視覺的企業,給核心研發人員發放股權,團隊主動加班攻堅技術難題,硬是把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 40%。
(四)引入人才,別怕 " 外來和尚 "
很多企業家擔心外來人才不服管、不了解公司情況,其實只要用對方法,外來人才反而能帶來新思維、新方法。可以先讓他們從某個具體項目做起,慢慢融入團隊;也可以設置 " 導師制 ",安排老員工帶新員工。
有一家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企業,從互聯網大廠挖來運營總監,引入用戶增長模型,三個月內 APP 注冊用戶增長了 200%。
四、資源不是等來的,是主動找來的
很多企業家總說 " 我沒資源,沒辦法 ",其實資源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主動爭取、整合來的。智和島積累了 2000+ 行業資源,覆蓋供應鏈、渠道、技術等全鏈條,能幫你快速補齊短板。
(一)改變思維,從 " 有什么做什么 " 到 " 缺什么找什么 "
以前我們總想著,手里有什么資源就做什么事,這叫 " 資源依賴 "。現在要反過來,先想清楚我們要做成什么事,然后再去尋找需要的資源。比如想開發智能醫療機器人,缺臨床數據,就去找三甲醫院合作;缺審批資質,就聯合行業協會攻關。
(二)建立資源網絡,多交朋友多合作
資源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靠長期積累。平時多參加行業活動、商會聚會,認識不同領域的人。這些人可能暫時幫不到你,但說不定哪天就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機會。記住,人脈就是資源,朋友多了路好走。
我們服務商曾組織過一場智能硬件企業和高校實驗室的對接會,促成了 12 項技術合作,其中 3 個項目已經實現產業化。
(三)整合資源,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整合資源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而是要找到共贏點。比如做智能硬件缺生產線,可以和傳統制造企業合作,共享產能;缺銷售渠道,就和電商平臺聯合推廣。
有一家做智能寵物用品的企業,和寵物醫院合作,在醫院放置智能喂食器試用,三個月內獲取了 5 萬精準用戶。
寫到這兒,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企業發展就像一場馬拉松,1 億營收只是一個階段,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智和島服務過的企業里,有的從 1 億做到 10 億只用了 28 個月,有的用 8 年時間實現了 100 倍增長。這些實戰經驗,我們都總結成了可落地的方法。
如果你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歡迎隨時和我交流。咱們都是在路上的人,互相幫襯著,總能走得更遠。
祝你生意興隆,早日實現企業騰飛!
智和島集團創始人
胡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