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志遠
昨天凌晨(5 月 20 日),阿里和美圖 " 牽手 " 了。
網上有諸多公開內容,不多贅述。簡單說,阿里用可轉債的方式投資美圖,債券年利率 1%,期限 3 年,初步換股價是每股 6.00 港元。
這樣一來,美圖的資本架構會優化,現金也能增加。之后,雙方會在電商和技術層面開展業務。
01
美圖秀秀、阿里巴巴為什么會選擇雙向奔赴?我認為有三點:一,資本上的互相支持,緩解壓力、保留空間。
對美圖來說,這次合作能幫它解決短期內的資金需求,同時,又不會一下子失去太多控制權。他們沒有直接賣股權,選擇了 " 可轉債 " 的方式,就像是一種靈活的借錢方式。
這樣一來,美圖可以先拿到 2.5 億美元(約合 19.5 億港元),這些錢,能用于 AI 研發和開拓海外市場,比如:印尼、東南亞這些燒錢的地方。
如果未來美圖的股價漲了,阿里可以把債券換成股票賺錢;如果股價沒漲,美圖也只要還點利息,不用擔心股權被稀釋太多。
對阿里來說,這也是一種低成本投資。
如果美圖的 AI 技術發展得好,阿里也能跟著沾光。而且,美圖還承諾三年內要買 5.6 億元的阿里云服務,這對阿里云來說是穩定的收入來源,還能促進雙方在技術上的配合,比如一起訓練 AI 模型。
第二點,技術和業務的互補,能一起搞 AI 電商。
美圖有很厲害的 AI 生圖工具,比如美圖設計室,已經幫了 200 多萬個電商商家提高效率。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商家快速生成高質量的商品圖,節省時間、人力成本。
阿里把工具引入自己的電商平臺,能提升商品展示效果,吸引年輕用戶,特別是女性用戶(因為美圖的月活用戶中 70% 是女性)。
反過來,阿里也會提供大量的電商數據,幫助美圖優化 AI 工具。比如,哪些風格更受歡迎,什么樣的產品圖片更容易賣出去。這些數據對 AI 訓練非常重要,還能幫美圖降低研發成本。
至于第三點,肯定是資源互換帶來的戰略防御了。
以前美圖主要靠訂閱、廣告賺錢(2024 年訂閱收入占比 38.4%),但工具屬性導致用戶停留時間短(日均 15.4 分鐘)。
現在通過和阿里的合作,它可以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比如按商家使用次數收費,或者打造一個 "AI 營銷中臺 ",為更多企業提供服務。
而阿里呢?
面對抖音、拼多多等內容電商的競爭,也要加強自己在 AI 生成內容方面的能力。美圖的圖像處理技術,正好能補上阿里的短板,還能通過年輕用戶導流,應對小紅書等平臺的沖擊。
所以,這種雙向奔赴,在我看來,是阿里用資金和電商場景,換來美圖的 AI 能力和用戶流量;美圖則通過開放技術,獲得了商業化落地的機會和長期增長的空間。
雙方形成了一個 " 資金、技術、場景 " 的良性循環,合作共贏。
02
我認為,阿里這次拉上美圖,是一場有針對性的戰略補強。
AI 創意工具這塊,確實是阿里電商生態的短板;以前那種模板化設計,早就不管用了。現在的商家,都想要那種能快速生成高質量商品圖、視頻內容的 AI 工具。
美圖正好有這個本事,摳圖、生圖、虛擬試妝,中小商家用起來特別順手。
但是呢,阿里要的還不止這些。美圖最大的優勢之一,在它的用戶群里。2.58 億月活,超過七成是 25 歲以下的年輕女性。這可是淘寶最想要的核心人群。
關鍵是,美圖用戶是帶著 " 任務 " 來的。
他們用美圖設計做商品圖、優化主圖風格,這本身是電商行為的一部分。阿里順勢在工具鏈路里埋下跳轉入口,讓用戶做完圖就直接上傳到淘寶開店賣貨,就形成一個 " 邊用邊買 " 的閉環。
所以,這種 " 工具即入口 " 的模式,比傳統的內容種草效率更高,轉化更快。
還有別忘了,美圖還承諾三年內采購不少于 5.6 億元的阿里云服務,這筆錢對阿里云來說不算大單,但它背后的意義更大:
一是通過美圖這個平臺,綁定了 200 萬中小商家客戶資源;二是驗證了阿里云在 AIGC 場景下的服務能力,未來可以吸引更多垂類 AI 公司入駐。
說白了,阿里借美圖之手,把云計算業務更深地嵌入到電商 AI 工具的生態中,既穩固了客戶關系,又提升了技術護城河。
所以,這盤棋,更像阿里在新一輪電商大戰中的一次關鍵性布防。那問題來了:既然是相互的,美圖能不能借阿里這波東風,突破自己的瓶頸呢?
我覺得有戲。
我們都知道,美圖以前是工具型產品,功能再強也有天花板,用戶打開 App 修完圖就走人,數據顯示:日均停留時間才 15.4 分鐘。商業變現只能靠廣告和訂閱。
2024 年訂閱收入占了 38.4%,這模式說白了:看天吃飯;但有了阿里這個靠山之后,美圖的故事就開始變味兒了。
怎么變味呢?
過去是用戶自己修圖好看就行,現在不一樣了。除了 C 端用戶,工具可以成為商家的生產力。這就跟 Adobe 當年搞 Photoshop 一樣,不是光賣軟件,而是把工具串進整個設計流程里去。
美圖可以往這個方向走,把 AI 工具嵌入淘系商家的選品、拍攝、設計、營銷中,直接成了他們繞不開的一部分。
還有,美圖不再只是修圖 App,還能往 "AI 營銷中臺 " 進化。什么意思呢?它不光給你出圖,還能幫你分析點擊率、推薦模板、優化投放策略,甚至能自動測圖、迭代內容。
美圖還能整合了自家一堆 AI 工具,比如:WHEE 文生圖、開拍口播視頻等,這能給中小商家提供一站式內容生產服務。
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義烏小老板,一天能用美圖設計室生成 50 張商品圖,成本只有傳統攝影的千分之三,這是什么概念?普惠 AI 的力量。
當然,這條路也不是一路坦途。
字節也不是吃素的,抖音電商有自己的 AIGC 中臺,這些工具正在快速追趕。但美圖優勢在于,它在垂直領域的數據積累,可不是誰都能有的。
另外一邊,中小商家習慣了找外包團隊做圖,要讓他們愿意自己上手用 AI 工具,還得下點功夫教育市場。
所以,對美圖來說,拿了錢,還找到了轉型路子。
從 " 工具型產品 " 升級為 " 場景嵌入式生產力 ",不再是用戶修完圖就走;從 " 單點功能 " 發展成 "AI 營銷中臺 ",覆蓋內容生產到數據分析的全流程。
最終目標可能是,要復制 Adobe 那條工具、平臺、生態 " 的成功路徑,成為 AI 電商時代的關鍵服務商;只要合作順利,美圖完全有可能走出工具類產品的困境,在新的戰場上重新定義自己。
03
那么,這場合作會打開 AI+ 電商的格局嗎?不光可能,甚至可以說已經開始改變了。
以前做一張商品圖,商家要請攝影師、搭背景、打光、修圖,成本動輒幾十上百塊一張,效率還低。
現在呢?一套 AI 工具下去,單張圖成本幾乎歸零,而且還能一鍵上傳淘寶賣貨,形成 " 邊用邊買 " 的閉環。這不是簡單工具升級,是一次內容生產工業化革命 。
過去只有專業設計師才能做的事,現在一個小老板也能輕松搞定。這背后靠的是什么呢?是阿里給的數據:用戶偏好、熱銷屬性、消費路徑,讓 AI 知道「該生成什么樣的圖才有人點」。
所以你會發現,未來電商內容生產,靠 AI 驅動,我覺得,預計未來三年內,50% 以上的電商主圖都將由 AI 生成;中小商家不再依賴外包團隊,自己上手就能干。
但這還不是全部。
阿里要的不只是效率提升,它更想要通過這套工具,重構用戶的購物體驗。什么是用戶體驗呢?比如:虛擬美妝顧問、個性化內容生態,一鍵試妝等等。
有了這些,電商將從貨架展示升級到體驗驅動。用戶的決策鏈路,也可能變成一個個互動式、沉浸式的場景;你買東西,不再只是比價,而是帶著信任感去下單。
換句話說,人貨場的關系會被改寫:從 " 搜得到 " 變成了 " 信得過 "。
而這背后更大的變化是:平臺和 AI 公司的關系,可能會發生質變。阿里這次不只是投資美圖,可能還會繼續一起開發視頻生成模型、圖像生成模型、多模態模型這些大語言模型級別的技術。
這說明以后的 AI 電商競爭,算法是基礎,誰能把工具深度嵌入平臺生態里,誰的效率更高。
我認為,接下來,拼多多可能會找 AI 設計公司合作;京東也許會引入 Canva 這類國際工具做本地化;平臺和 AI 公司的關系,從 " 合作 " 變成 " 綁定 ",形成 " 平臺 + 垂直 AI" 的標配組合。
而對中小 AI 公司來說,路就兩條:要么像美圖一樣抱大腿,深度綁定平臺獲取資源;要么堅持走通用路線,但面對平臺生態擠壓,壓力山大。
所以,這場合作帶來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兩家公司聯手這件事本身。
它標志著中國 AI 電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流量紅利」轉向「AI 生產力紅利」;從「工具賦能」走向「生態閉環」;從「技術比拼」變成「生態協同」。
如果說過去幾年 AI 電商還在探索階段,那么,我覺得,現在,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開始輸出一套獨特的 "AI+ 電商 " 范式,并且可能成為全球市場的參考樣本。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