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日產軒逸車主,將他們的座駕整齊地排成一列,煞有介事地準備進行一場「零百加速賽」。倒數結束,引擎轟鳴,彈幕和評論區里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就是這樣一款在車主和路人眼中都與「激情」二字絕緣的車型,最近卻在另一個維度上,把「油門」踩到了底。東風日產一紙官宣,將軒逸經典的售價直接打入了前所未有的 6.68 萬元區間。這甚至還不是終點,在終端市場,這個價格早已被經銷商進一步下探至接近 6 萬元的水平。
一輛來自過去的新車
被砍到「底褲」都不剩,并不完全是一句玩笑話,但有趣的是,在層層剝離了所有非必要的裝備后,日產精準地留下了兩樣東西,那兩樣在很多人心中,定義了日產這個品牌的核心資產。
首先,你得到了一套歷經百萬中國車主驗證,成熟到近乎乏味的動力總成——代號 HR16 的 1.6L 自然吸氣發動機與 CVT 無級變速箱的組合。
它的官方 WLTC 綜合油耗低至 5.99L/100km,只需要加注最基礎的 92 號汽油。這種對錢包的極致友好,是它最硬的通行證。或許正是基于這份底氣,東風日產才敢為這臺 6 萬多的小車,許下一個「動力總成終身質保」的承諾。
這在某種意義上,倒也算是對當下新技術的可靠性焦慮的一種傳統回擊。
那么,代價是什么呢?代價是,你幾乎失去了一切與「2025 年」這個年份相關的科技和舒適配置。
好在,它的車窗并不是手搖的。(說明還有降價的空間?)
可以說,當一臺比亞迪秦 L 的車機和舒適配置全部失靈時,你就得到了一臺全新的軒逸經典。如此樸素的配置,自然會引發一個更深層的疑問:看得見的地方都省了,那看不見的地方呢?降價會不會意味著偷工減料?
一個反常識的結論是,對于軒逸經典這款車,為了維持低價,日產最理性的選擇恰恰是「保持原樣」。
但這也不是說軒逸的「可靠性」光環毫無瑕疵。其核心部件之一的 CVT 變速箱,在 2022 款等較早車型上,確實曾因異響、頓挫等問題,收到過大量用戶投訴,這也是市場對這套動力總成疑慮的主要來源。
日產顯然在這方面下了苦功。根據車質網的數據對比,相較于 2022 款車型高達上百宗的相關投訴,2024 款車型的同類問題已銳減至個位數,可靠性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改善。
一車傳三代,人走車還在。總之,你大概率是開不壞一輛軒逸的。
日產在用軒逸賭未來
我們把鏡頭從這臺車本身拉遠,放到整個市場的宏觀棋盤上,軒逸經典這次看似突然的「自降身價」,背后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晰的。
這首先是一次面對入侵的被動防御。
近年來,以比亞迪秦 PLUS 為首,包括長安啟源 A05、吉利銀河 L6 在內的一眾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已經通過「油電同價」甚至「電比油低」的兇猛打法,將戰火燒到了 10 萬元以下的主流家轎市場。在這些新對手面前,軒逸在智能化、動力性能和科技配置上的短板被無限放大,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銷量能夠說明一切:2023 年 12 月,軒逸月銷量接近 5 萬輛,現如今,盡管它依舊位居銷量榜前列,但月銷已經跌到了 2 字頭。
正因如此,日產必須要守住軒逸。
要理解日產的這步棋,就必須先理解軒逸對日產有多重要。它早已不是一款普通的車型,而是整個東風日產的頂梁柱和壓艙石。官方數據顯示,在 2023 年,軒逸一款車的銷量,就占到了整個東風日產總銷量的 54.7%——一半以上的江山,都壓在這一款車上。
即便在競爭白熱化的 2025 年 5 月,軒逸系列的月銷量依然高達 2.86 萬輛。這個數字,既是日產面對新對手時最大的底氣,也是其無論如何都不能失守的生命線。
但守住這條生命線,只是故事的第一層。如果我們仔細研讀那份日產中國最新的 5 月銷量報告,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公布軒逸銷量數據的同時,日產用同樣、甚至更多的筆墨,去宣傳其全新的新能源車型—— N7。
這就是東風日產當下的核心戰略:一場油電并行的作戰。
軒逸的使命,就是用自己這個舊時代的身軀,去為日產在新時代的生存,完成一次至關重要的「輸血續命」。這既是它的宿命,也是這家百年車企,在時代十字路口上,最現實的選擇。
但現實的選擇,往往伴隨著現實的代價。
軒逸經典這劑為日產續命的良藥,其副作用也同樣清晰,甚至已經反映在了冰冷的數據上——「以價換量」的策略,正在真實地、可量化地損害日產的品牌價值。
根據全球汽車調研機構杰蘭路(JATO Dynamics)近期發布的 2025 上半年品牌健康度研究,日產的品牌檔次指數已經從 2022 年的「中檔品牌」,滑落至「經濟品牌」行列。與此同時,其長期的競爭對手豐田和本田,則依然穩居「中檔品牌」陣營。
更深層的危機,則來自于軒逸所依賴的傳統「護城河」正在快速融化 。
事實上,這輛車的暢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一輩消費者對「日系車可靠耐用」的刻板印象。但對于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消費者而言,這種品牌慣性幾乎不存在。他們的價值標尺,是智能座艙、是零百加速、是科技體驗。而這些,恰恰都是軒逸經典所無法給予的。
因此,軒逸經典是日產遞給當下市場的一份最現實、最精明的答卷,但它同樣是一劑「甜蜜的毒藥」。它所爭取到的時間窗口,并非無限。
當它的歷史光環和口碑紅利被消耗殆盡時,如果日產新能源仍未能在市場上建立起足夠強大的競爭力,那么今天守住的這片江山,最終也可能成為拖累其徹底轉身的沉重包袱。
這既是它的成功,也是它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