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消息,據數碼爆料博主數碼閑聊站爆料,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手機廠商都不會再搞超充了,行業內 150W 以上的快充方案基本都取消了。
這個消息剛傳出來的時候,我和不少朋友一樣,第一反應是 " 不可能吧?" 畢竟前兩年各大廠商還在瘋狂卷快充,從 120W 到 200W 甚至 240W,充電速度一年一個臺階。
可能有些朋友對硅碳負極不太熟悉,我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傳統手機電池的負極材料主要是石墨,雖然穩定但容量有限,理論值只有 372mAh/g,而且已經接近技術天花板了。
硅碳負極呢,就是在石墨里摻了硅元素,硅的理論容量高達 4200mAh/g,是石墨的 10 倍多。這就好比給電池加了個 " 擴容外掛 ",同樣體積的電池能塞進更多電量。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硅碳負極有個缺點:它在快充時容易 " 膨脹 "。想象一下,你往氣球里打氣,打太快氣球就會鼓起來甚至爆炸。
硅碳負極材料在高功率充電時,鋰離子快速嵌入會導致體積膨脹。這種膨脹會破壞電池結構,縮短壽命,甚至引發安全問題。
廠商不是不想做超充,而是硅碳負極和超充就像水火不容的冤家,強行湊在一起只會兩敗俱傷。
其實不只是硅碳負極的限制,廠商放棄超充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前兩年快充確實是個很好的營銷賣點,200W 快充聽起來比 120W 高端多了。
但實際體驗呢?20 分鐘充滿和 15 分鐘充滿的差距,普通用戶根本感知不到。反而是電池容量不夠用,出門就得帶充電寶的焦慮,成了大多數人的痛點。
從成本角度看,超充也是個 " 燒錢的游戲 "。一個 200W 的充電器成本比 150W 貴不少。廠商為了控制手機價格,只能在快充和電池之間做取舍。
更重要的是,硅碳負極的應用已經成了行業共識。根據不完全統計,華為、小米、vivo、OPPO 等主流廠商都已經在旗艦機型里用上了硅碳負極電池。這種趨勢下,繼續研發超充就像在給淘汰的技術 " 續命 ",不如把資源投入到更實用的續航提升上。
作為一個普通用戶,我其實挺支持廠商這個選擇的。以前每次看到新機發布會宣傳快充,我都忍不住想:" 這充電速度都快趕上加油了,真的有必要嗎?"
但每次拿到手機,最先焦慮的還是電量不夠用。現在好了,廠商終于把重心放回電池容量上,這才是大多數人真正需要的。
不過,小雷也理解有些朋友喜歡 " 極速充電 " 的快感。但大家想想,現在快充功率降到 150W,充滿電也就是 20 分鐘左右,真的差那 5 分鐘嗎?
反而電池容量增加后,出門不用再時刻盯著電量,這種安全感比那幾分鐘的充電速度重要多了。況且,超級快充的充電器體積較大,攜帶出門一點也不方便。
小雷認為,雖然現在超充退燒了,但電池技術的發展不會停下腳步。硅碳負極只是一個過渡方案,更先進的半固態、固態電池已經在路上了。全固態電池不僅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也更好,說不定能同時解決快充和續航的問題。
放棄華而不實的超充,把資源投入到用戶最關心的續航上。雖然短期內快充速度可能不會再有大的突破,但是能讓手機體驗真正邁上一個新臺階。
對大多數人來說,手機能 " 用得久 " 比 " 充得快 " 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