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12S Ultra 發布已有三個年頭,在這三年里,旗艦手機的主打賣點基本都是一英寸超大底主攝,似乎誰沒有一英寸就不能被稱作是影像旗艦,畢竟「底大一寸壓死人」的傳言并非說說而已。
但 vivo 一直不信這個邪,在 vivo X200 系列上我們就能發現,vivo 選擇使用 LYT-818 來代替一英寸大底傳感器,它的紙面參數并不豪華,面積只有 1/1.28,甚至不如三年前小米 11 Ultra 上那顆 1/1.12 英寸的 GN2。但在功能性上,它的實用性要遠超一英寸傳感器一大截。
或許是 vivo 覺得不追求大底的路線是對的,又或者市場也認可了這一操作,知名爆料博主 @數碼閑聊站透露,年底發布的 vivo X300 系列會使用 LYT-818 的迭代傳感器 IMX09A。
難道說,一英寸傳感器的方向真的錯了?
更先進的 IMX09A,
會是旗艦影像新選擇嗎?
我們先談一下 vivo 即將使用的 IMX09A,首先它搭載了更先進的制程工藝,雖說官方暫未透露具體數據,但結合之前 LYT-800 搭載的是 22nm 工藝,雷科技猜測 IMX09A 應該會采用 14nm 的工藝,這個數字放在手機處理器上已經是「老古董」級別,但在傳感器領域,已經是頂天的存在。
更先進的制程代表手機能提供更多的算力給傳感器,在計算攝影方面能帶來更優質的體驗。例如最常見的降噪算法,IMX09A 就使用了當下最先進的算法,即使在高感光度下,也能有效抑制噪點的產生。
以往在光線較暗的室內環境中拍攝,不管是一英寸大底還是 LYT-818 可能會出現一些可見噪點,影響畫面的純凈度,而 IMX09A 能通過算法將噪點做到幾乎完全抹去,畫面干凈利落,色彩還原準確。
另外在 HDR 表現上,IMX09A 能夠更好地處理大光比場景。當拍攝既有明亮天空又有陰暗地面的場景時,它能夠同時保留天空和地面的細節,讓亮部不過曝,暗部不欠曝,呈現出更加自然、生動的畫面效果。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來看,IMX09A 的動態范圍比 LYT - 818 有了顯著提升,能夠捕捉到更豐富的色彩層次和細節信息。
再者,借助低功耗高制程的特性,IMX09A 甚至可以跟高通驍龍 8 系列或聯發科天璣平臺深度整合,搭配它們家的 AI-ISP 來實現更多的功能( 例如更好的色彩統一、更快的對焦速度以及自適應降噪等等)。
最后是處理速度,IMX09A 能夠更快地完成圖像的捕捉和處理,減少拍攝時的延遲,讓用戶能夠更及時地捕捉到精彩瞬間,無論是拍攝運動場景還是抓拍人物的表情變化,都能輕松應對。
可以看到,IMX09A 在日常拍攝的多個場景中的理論表現都要比之前的傳感器更強,而且得益于體積更小,廠商可以將傳感器的光圈做得更大,因此一英寸自帶的高景深效果也并非不能實現。
不過這些都是理論表現,具體實裝后能否有這個表現,就得看手機廠商們的調教功力如何了,畢竟俗話說「做得多容易錯得多」。
大底 or 技術流,
誰才是手機影像的未來?
如果你之前曾使用過搭載一英寸大底的手機,你一定會知道一英寸大底在手機上的表現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無敵」。
不管是早期的 IMX989,還是后來迭代的 LYT900,它們都擁有不少缺點:近距離對焦成功率極低,尤其是近距離拍攝一些課本、文件時你會發現怎么都對不上焦,這也導致廠商們不得不搞出「長焦微距」的功能來彌補這一缺陷;再比如由于早期制程工藝不夠成熟,相機功耗非常高,拍攝時不但發熱嚴重,連拍速度也大受影響。
換句話說,一英寸傳感器雖然名義上進光量大,但實際拍攝出來的照片,其明暗對比的范圍和色彩的豐富程度,反而會不如許多更新、底更小的傳感器方案,這是技術上的差異。
雷科技之前曾針對小米 15Ultra、OPPO Find X8 Ultra 和 vivo X200 Ultra 做過一期影像橫評,但如果不是我專門標注 vivo 使用的并非一英寸主攝,相信 95% 的讀者都沒有察覺到。因為一英寸大底雖然確實強,但相比起如今更先進的傳感器,它的感知已經沒有那么強了,很多時候都需要去摳細節才能看出照片的不同。
而且在體積縮小的情況下,光學鏡頭的厚度也會降低,意味著廠商可以放開手大干一場,也因此我們在今年能見到搭載 35mm 主攝鏡頭的 vivo X200 Ultra 和努比亞 Z70 Ultra。
更重要的是,由于這些新的影像旗艦「廣角主攝」所占據的機身內部面積沒有過去那么巨大,也就意味著手機廠商將會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去重新實現所謂「全主攝」的配置,這也是未來手機影像的發展必經之路。(今年的小米 15 Ultra 和 OPPO Find X8 Ultra 都為了給主攝讓路,砍了一波超廣角鏡頭的規格)
一英寸大底從目前看來最大的優勢就是便于廠商宣傳,在技術、效果和體積占比上已經有些不符合時代了。從營銷上來說,一英寸傳感器短時間內不會被市場淘汰,畢竟現階段市場和消費者的認知還停留在「比大小」 和「數字游戲」水平。
大就是大,就算它不好用,但它名字就要比小底好聽。
但從理性思考出發,從手機多攝系統的均衡性出發,我愿意讓一英寸傳感器進入博物館。而這些搭載了新技術的「小底」傳感器才是手機影像的未來。
寫在最后
手機影像賽道已經逐漸從「卷數字」進入到「卷體驗」的時代,能否將大底、高像素轉化為用戶體驗的提升,仍需依賴算法協同與生態優化。
手機影像,絕非無腦卷硬件就能帶來好體驗。如果基礎體驗做不好,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樓閣。在成為一臺 " 好相機 " 的基礎上,手機廠商再通過 AI、交互、視頻等等的創新,不斷讓手機逼近甚至超越專業相機的影像水準,真正讓專業影像技術日用化、隨身化、簡單化。
小雷建了幾個粉絲群,歡迎掃碼加入!
大家伙一塊聊聊天,分享玩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