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的人越來越少了,婚禮攝影師掙不到錢,只好磨刀霍霍向同行。
圈子里有名的攝影老師紛紛開起 workshop:租個好看點的場地,搭個布景,找一對模特,邀請菜鳥攝影師組團練手。
一場 workshop 招 15 個學員,每個收費 6800,三天到手 10 萬。
攝影老師算完賬恍然大悟:這錢可比拍婚禮好賺多了!
到底結了幾次婚啊!
當你點開某位婚禮攝影師的作品集,眼前跳出一對俊男美女:他們牽著手穿過晨霧中的森林草地,面龐被柔和的光線鍍上一層金邊,微笑里還帶著幾分青澀。
再點開另一位攝影師的主頁——咦?這不是剛剛那對新人嗎?只是換了一個機位。
第三位、第四位 …… 你終于開始懷疑:這倆人,到底結了幾次婚啊?
答案是:一次也沒結。你看到的,是婚禮攝影師們參加 workshop 之后,產出的樣片。
workshop,聽起來很時髦的一個詞,直譯過來是工作坊,說大白話就是短期培訓班——找個老師現場教,學員跟著邊動手邊學。
這兩年,婚禮攝影圈也開始流行起 workshop,老師們都把課程包裝得很漂亮:如何運用光線、如何引導模特情緒、如何讓照片充滿生命力。
說是進修,其實兩三天的課程當然學不了多少真東西。大家心里有數,同行聚在這里,就是來拍素材、湊作品集、冒充客片吸引顧客的。
眾所周知的攝影三要素:模特好看,模特好看,模特好看。
workshop 請來的模特當然好看,而且還專業。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轉頭最上鏡,什么時候該給情緒,不用攝影師開口,就能精準進入狀態。
整個拍攝過程高度可控,背景是為了拍攝精心布置過的,沒有土得掉渣的大紅喜字,沒有七大姑八大姨不斷闖入鏡頭。
連天公都作美,下雨的日子直接換場次,想要微風的效果,那就等風來再拍。
學員們拍拍腦袋、按按快門,課還沒上完,朋友圈和小紅書的更新素材已經攢夠了。每個人都信心滿滿地回家,心想:" 我可以了!我也能拍那種電影感十足的婚禮大片了!"
攝影師風風火火回到老家的四五線城市,滿腦子還都是玻璃房、落日光和高定婚紗,結果一落地就撞上了現實的鐵門。
新郎見到鏡頭就僵成柱子,新娘被長輩和流程壓得心煩意亂,根本顧不上什么情感流露。
現場布置當然也和電影感沒啥關系,大多數時候是在本地酒店二樓那種燈光偏藍的宴會廳,舞臺是 " 金色鏤空 + 紫色幕布 " 的經典搭配,一邊放著《今天你要嫁給我》,一邊有人嗑瓜子、喊孩子。
好不容易找好機位,新娘舅舅端著煙盤站了過來,沖鏡頭笑著比了個 " 耶 "。半天下來拍到的不是浪漫愛情故事,而是 " 大型家庭聚餐紀實 "。
"Workshop" 不是教你怎么拍理想的婚禮,而是直接給你一場理想的婚禮讓你拍——至于現實中遇到的婚禮長什么樣,這 workshop 上可不教。
" 攝影師你睡了嗎?"
" 我丑得睡不著。"
小紅書上,幾乎每天都有新的婚禮跟拍避雷筆記誕生。
大家吐槽的內容五花八門:構圖不行、光線不行、修得不行。但情緒都是一致的:一輩子就一場的婚禮,你這給我拍了個啥。
她們曬出攝影師掛在主頁上的樣片,和自己婚禮當天真正拍出來的成片對比:一個是晨霧森林里的擁吻,一個是飯店門口的大紅地毯上呆若木雞;一個是輕盈如夢的自然光逆光照,一個是筒燈直射下的新郎油光滿面。
" 簡直!就是!詐騙!"
這就是從 workshop 出師的攝影師經常會遇到的場景。
這些攝影師大多是剛入行不久的小白,實戰經驗有限,想通過幾次 workshop 拍出幾張像樣的片子,用來包裝成作品集吸引客戶。
這一決策的重大失誤之處就在于,它為客戶帶來了不切實際的預期。
攝影師也很委屈,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但他們又不敢真的在評論區說:主要是因為模特長得好看。
而在現實中,workshop 型攝影師往往能精準匹配上一類特別 " 難伺候 " 的客戶。
因為對婚禮攝影要求不高,湊合著拍拍就算了的新人,一般會直接選婚慶公司合作的攝影師,拍成啥樣都是它了,留個紀念就行。
婚禮跟拍行業,價格跨度很大,便宜的一百塊,一千出頭,業內叫得上名的,兩三萬一場也不稀奇。
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次結婚,又不是專業搞攝影的,對什么樣的價格能找來什么樣水平的攝影師,認知其實很模糊。
一方面,大多數人預算有限,注重性價比;另一方面,他們的審美又被小紅書、抖音、INS 這些平臺喂得越來越 " 高級 ",一個比一個精致。
而 workshop 產出的作品,給人一種三千預算,能拍出三萬質感的錯覺,剛好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拍完當然容易翻車,結果就是攝影師和新人彼此怨念拉滿。新人覺得你詐騙,三千塊就拍了個這?攝影師也滿肚子苦水:三千塊就這個水平啊,你要什么自行車。
拍攝費用到底貴不貴,這也是攝影師和顧客最難達成共識的地方,顧客認為一場跟拍幾個小時就要收兩三千,實在太貴了,一天三千,一個月豈不是 9 萬。
更別說還有器材的成本,學習攝影的成本,上 workshop 的成本。
眾籌一場婚禮
攝影行業有很強的馬太效應。
越是價格高、知名度高的攝影師,越容易接到資源最好的婚禮——客戶預算高,選的酒店、場地、妝造、婚禮策劃自然也都在線,光是窗簾顏色和花藝風格都自帶濾鏡 buff;新郎新娘大概率也會長得好看、狀態松弛,拍出來怎么都好看。
反過來,那些剛入行的攝影師,想拿到一個預算兩三千的單子都得卷上幾輪,接到手的可能就是村口飯店的流水席,拍出來效果大概也不會太好,畢竟攝影受限于環境、布光、人物狀態和種種現實因素。
久而久之,好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樣片越拍越高級;新人一刷社交平臺,到處都是充滿電影感的紀實大片,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那些看起來 " 隨手一拍都很美 " 的作品,背后是整個婚禮都在為拍照服務。
新人看圖下單,菜鳥攝影師沒有好看的圖,就永遠也接不到預算高、環境好的 " 優質單子 "。
沒有資源拍出好作品,沒有好作品吸引資源——這成了一個標準的惡性循環。
這當然是個商機,workshop 就這樣出現了,像預制菜一樣,菜鳥選手稍微加工一下就能端出一盤很像樣子的佛跳墻。
相當于大家眾籌辦場漂亮婚禮,老師抽組織費,學生花錢買作品,各取所需。
而且,參與這場 " 眾籌婚禮 " 的,遠不止攝影師。
大多 workshop 場景背后,其實是一次行業內部的資源置換:婚禮策劃提供場地和布置,把樣片當成宣傳素材;婚紗店借機會出鏡幾套新款禮服,打個軟廣;化妝師也能順便拍些作品集用的特寫。
是不是聽起來特別努力?各方竟然出錢出力辦假婚禮,營造出自己 " 有活接 " 的假象,太卷了。
主要是因為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近幾年結婚人數持續下滑,婚禮市場整體縮水,相關從業者都在搶一塊越來越小的蛋糕。根據民政部數據,2014 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還是 1306 萬對,到了 2024 年,這個數字已經掉到了 610 萬對,整整腰斬。
就算結了婚,也越來越多人不愿意大操大辦。不擺酒、不拍視頻、甚至連婚紗照都不拍。
所以,一場又一場的 workshop,其實是整條婚慶產業鏈的自救。
說到底,一個行業快混不下去的標志,就是坑不到外行只能坑同行——婚禮是假的,但收學員的 6800 塊學費是真的。
果然,所有行業的盡頭都是培訓,韭菜還是太好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