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龔進輝
想上市的風還是吹到了榮耀。
不知你發現了沒,隨著去年底榮耀完成股改,為 IPO 啟動鋪平道路,以及今年初高層大換血,其上市進程明顯加快。今年 5 月底,榮耀 CFO 彭求恩透露,公司于 2024 年年底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已聘請相關機構并啟動上市相關籌備工作。1 個月后傳來好消息,榮耀獲上市輔導備案,輔導券商為中信證券,標志著榮耀開啟上市之路。
本月初,彭求恩在回應榮耀上市最新進展時表示,公司上市有六個階段,目前榮耀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即上市輔導。這一階段將持續至少 3 個月,目前進展很順利。他的這番表態,不僅給榮耀現有股東吃下一顆定心丸,看到套現豐收的希望,也讓外界對即將成為公眾公司的榮耀充滿期待。
換言之,大家都很關心榮耀上市能否引爆 A 股市場,這不僅取決于其現有成績,即核心手機業務,也與未來成長性密不可分,擁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才能持續獲得投資者青睞。那么問題來了,榮耀能否用強悍實力叩開二級市場的大門,在資本嚴苛的眼光中證明自己?
榮耀拒絕借殼,想獨立上市
回顧榮耀發展歷程,從 2013 年底在華為體系內誕生,到 2020 年 11 月正式脫離華為,近 7 年光景,背靠家大業大的華為,上市從來就不是它的選項。但從 2020 年 11 月獨立開始,換了 " 爸爸 " 的榮耀在發展自身業務的同時,也要兼顧股東的利益。
于是,上市成為榮耀必須考慮的一個嚴肅問題。不過,上市急不來,而它對上市也的確沒那么急切,在有條不紊地按照固有節奏穩步向前。因此,你會看到,面對各種上市傳聞,榮耀整體表現比較淡定。在宣布獨立上市前,榮耀的 " 殼資源概念股 " 經歷多輪炒作,且頻繁在金融市場上掀起層層波瀾。
早在 2021 年 8 月,波導股份被傳與榮耀借殼上市相關。雖然該公司兩次發布澄清公告稱傳聞并不屬實,但 3 日內股價漲幅超過 20%。而榮耀借殼天音控股的傳聞,也曾直接助推天音控股股價數倍漲幅,作為榮耀的經銷商和股東,天音控股一直予以否認。
此外,榮耀借殼上市的緋聞對象還包括深振業 A、深城交、深紡織 A 等多家深圳國資系上市公司,均出現股價異動。其中,深振業 A 六個交易日內出現五次漲停、深紡織 A 十日股價漲幅超過 40%。由此可見,不管上述公司有意還是無心炒作殼公司身份,只要與明星企業榮耀扯上關系,有利可圖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2023 年 11 月,榮耀前 CEO 趙明明確表示,借殼從來不是選項,肯定在中國上市。榮耀內部文件也指出,為實現公司下一階段的戰略發展,公司將不斷優化股權結構,吸引多元化資本進入,通過首發上市推動公司登陸資本市場。至此,有關榮耀借殼上市的炒作至此偃旗息鼓,獨立上市成為其唯一選項。
而為了上市,榮耀在吸引多元化資本進入上的確花了不少心思,也取得一定成果。2022 年,榮耀新增投資方京東方、國信資本、深圳市寶安區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等,深圳國資后續選擇再度加碼。在確定上市的 2024 年,榮耀頻頻獲得資本青睞,8 月喜提中國移動投資,2 個月后,中國電信、特發基金、中金資本旗下基金、基石旗下基金,以及代理商投資平臺金石星耀等也投資榮耀。
據天眼查顯示,截止 2024 年底,榮耀注冊資本約 322 億元,共有 23 家股東,涵蓋國有資本、經銷商、供應鏈、移動運營商、第三方資本等,陣容非常豪華,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榮耀能夠快速崛起。同時,隨著股東的不斷擴容,榮耀董事會也發生一定的變化。2023 年 11 月,代表深圳國資的原深圳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暉出任榮耀董事長,意在推動公司上市進程,而此前擔任董事長的萬飚變更為副董事長,并在去年 9 月辭任副董事長。
進入 2025 年以來,盡管年初換帥風波不禁讓人為榮耀前景捏一把汗,但好在團隊士氣和業務基本面還算穩定,尤其是榮耀在一片質疑、唱衰聲中啟動上市,且上市進展很順利,非常振奮人心。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榮耀將上演上市敲鐘的精彩戲碼,這無疑是一場資本的狂歡,不僅李健、彭求恩等高管,甚至趙明都將實現財務自由,走上人生巔峰,也給早期股東提供一個可行的退出通道。
榮耀現狀:手機基本盤承壓
對于獨立近 5 年的榮耀來說,上市無疑是一場大考,只有拿出過硬的成績,才能獲取資本市場通行證。獨立之初,榮耀在國內市場的占比從巔峰時期的 16.7% 滑落至 3%,但憑借從華為分出的研發團隊,以及相對完整的供應鏈家底,榮耀不到 4 個月便恢復產品迭代節奏。
此后,榮耀在引入多元化資本和完善產品線兩方面齊發力,并在股東天音控股和愛施德等經銷商巨頭的加持下,快速實現谷底反彈,可以與小米、OV 等主流玩家掰手腕,躋身國內前三成為常態,勇奪第一也不稀奇。誠然,榮耀崛起與自身努力息息相關,但也與華為缺位天然創造的機遇窗口有關。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 5G 芯片一度供應極為困難,導致其成為唯一一個在 5G 時代賣 4G 手機手機廠商。而榮耀敏銳地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提供體驗幾乎一致的同類產品,被譽為 " 華為平替 ",吸引一大批華為粉絲,為自身崛起奠定堅實基礎。在我看來,榮耀這一策略很聰明,但無法長期持續,因為一旦華為滿血回歸,即便榮耀做到對華為的像素級參照,也未必能留住用戶。
果然,2023 年 8 月底,搭載麒麟 5G 芯片的華為 Mate60 正式上市,吹響了華為全面反攻的號角。彼時,輿論都在討論,華為回歸對哪家手機廠商的沖擊最大?有人說是蘋果,也有人說是小米,當然榮耀也被提及。其實,在華為 Mate60 上市之前,即 2023 年 8 月初,趙明便亮明自己的態度,他歡迎華為 5G 回歸," 如果這個消息是事實的話,可能最開心的就是我和榮耀的很多小伙伴了。"
但事實證明,戰力彪悍的華為是比蘋果更棘手的對手,尤其是在溢價更高的高端市場,榮耀不可避免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市場份額波動。我注意到,華為國內市場份額,在 2023 年 Q3 開始加速增長,而這個時間節點,正是榮耀市場份額下降的起點。彼時,它以 19.3% 的市場份額強勢登頂,此后便進入下滑通道。
2024 年 Q1-Q4,榮耀市場份額分別為 17.1%、15%、14.6%、13.26%。其中,Q4 排名更是跌至國內第五,可見其高光時刻非常短暫,而滿血回歸的華為,則穩居國內前三。面對這一殘酷現狀,估計趙明很難開心起來,可謂壓力山大,而此時榮耀內部也不平靜。因此,你會看到,今年 1 月,執掌榮耀近 10 年的趙明黯然離職,由前華為悍將李健接任榮耀 CEO。
李健上任后,首要任務是穩定軍心,不管外界怎么質疑、唱衰榮耀,自己內心足夠強大才是關鍵。同時,他還嘗試進行組織變革、打造的人才矩陣,比如 4 月在中國區啟動 " 雄鷹計劃 ",以重構競爭力。因為在李健看來,業務長期做不起來,最終都是組織出了問題。
當然,榮耀以組織變革驅動競爭力升級并非朝夕之功,想要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太現實,長遠來看是明智之舉。這意味著,當你看到今年 Q1(Canalys 數據)、Q2(BCI 數據)榮耀均跌出前五,淪為 Others 行列時,不要大驚小怪,代表榮耀面臨的陣痛仍在持續,但并非不行了。相反,經過內部大調整和新品陸續登場,榮耀反而活得更好了,李健放言榮耀的目標是在今年年底重新回到國內前三。
的確,榮耀 400 系列、榮耀 Magic V5 的大賣,說明榮耀已重新煥發活力,那個能打的榮耀似乎又回來了。至于它能否在年底如期躋身國內前三,目前還不好說,畢竟華米 OV 都不好對付,讓子彈先飛一會,時間自然會證明一切!
榮耀資本新故事關鍵在落地
目前,手機行業有兩家上市公司,即 2018 年登陸港股的小米和 2019 年登陸科創板的傳音。眾所周知,"XX 行業第一股 " 的故事在資本市場非常吃香,對于喪失 " 智能手機行業第一股 " 先機的榮耀來說,如果繼續只講智能手機的故事,那恐怕無法得到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必須換個角度講好新故事。
據我觀察,早在 2023 年 11 月,趙明便意識到這一問題。"(二級市場)榮耀沒找到可對標的對象,因為榮耀所走的發展道路跟很多公司的選擇都不一樣。" 顯然,榮耀并不愿意在二級市場上為自己錨定具體的對標對象,因為這可能對其估值產生影響。只可惜,他沒有堅持到帶領榮耀上市,李健上任后,為榮耀包裝出 "AI 終端生態公司 " 這一新故事。
所謂的 AI 終端生態公司,既有當下大熱且代表未來的 AI,也有極具想象空間的終端生態,涵蓋手機基本盤和各種 IoT 設備。而它正是榮耀 " 阿爾法戰略 " 的核心,即榮耀致力于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全球領先的 AI 終端生態公司轉型。為此,未來 5 年,榮耀將投入 100 億美元,發力 AI 終端技術、生態系統和合作伙伴關系,為人類潛能釋放注入新動力。
我認為,榮耀新故事還算性感,加上大手筆投入彰顯決心,的確能吸引到投資人,但關鍵在落地,即只有讓投資人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果,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最終用腳投票。目前,無論是狹義的 AI 手機還是廣義的 AI 終端,均處于起步階段,AI 并未成為驅動用戶購買的主要賣點。
而被寄予厚望的 AI 應用,主要分為三種:一是將大模型技術集成到具體應用中,比如常見的語音摘要、智慧搜索、圖片編輯等純功能類應用;二是讓 AI 深入到底層操作系統,使其具備更強的感知、推理能力,以支持更加復雜的操作;三是在第二種基礎上,將 AI 能力嵌入到硬件、服務,甚至第三方服務中。不難看出,三者是層層遞進的關系,越是進入深水區,對 AI 技術和生態的要求就越高。
對于榮耀來說,無論是 2016 年發布的榮耀 Magic 內置 Magic Live 系統,還是去年趙明用 YOYO 智能體下單 2000 杯咖啡,均已證明其 AI 底蘊深厚。其實,自去年開始,榮耀便不遺余力地押注 AI,但 AI 技術研發和應用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頂尖人才儲備和深厚技術積累,即便榮耀不差錢、狂招人,能否在短時間內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打造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 AI 技術和產品,仍存在不確定性。
同時,榮耀想要構建完善的 AI 生態,需要與眾多合作伙伴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協調各方利益與資源,整合難度大,且生態建設周期長,這無疑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 AI 時代的加速到來,使 AI 成為手機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倒逼榮耀在轉型過程中必須及時推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競爭力的產品,給其試錯空間十分有限,否則可能錯失市場機遇。
說白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榮耀轉型之路注定充滿艱辛和變數,短期不可高估,長期不可低估。換言之,榮耀阿爾法戰略機遇大,挑戰也大,只有真正落地才是王道,這直接關乎其上市估值和成長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