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像頭,大伙兒應該不陌生吧?
手機攝像頭里,有這么一個 CMOS 圖像傳感器(CIS),負責把光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最后再生成一張張真實的照片。
豪威這個名字大伙兒不一定聽過,但在全球手機 CIS 這塊,也就三星和索尼能壓它一頭。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豪威是全球第三大的智能手機 CIS 供應商,市場份額 10.5%。(按照 2024 年收入計算)
這幾年,在國產高端旗艦的主攝上,經常能看到豪威的產品。就比如豪威 OV50H 這個型號的傳感器,就上了小米 15(光影獵人 900)、華為 P70 Pro 等高端旗艦。
另外,像搞自動駕駛用到的前視、后視攝像頭,醫院做檢查用的內窺鏡,還有馬路邊隨處可見的監控攝像頭,豪威都有參與。
前段時間,豪威集團遞交招股書,準備在港股上市了。
就是那個之前把豪威收購了的韋爾股份,原本已經在 A 股上市了,但上個月改名叫豪威集團之后,馬不停蹄地又要沖擊港股。
先看財務數據,2022 年 -2024 年,豪威集團的營收分別是 200.4 億元、209.84 億元和 257 億元。這里面有八成以上,來自半導體設計銷售業務,毛利率算下來呢,也是這部分業務最高。
老實說,豪威集團能有今天的行業地位,當初那場收購案可是立了大功。
1995 年豪威在硅谷成立,老板和員工多是清華系的高材生,兩年干出全球首顆單芯片彩色 CIS ,五年登上納斯達克,還給 iPhone 3GS 和 iPhone4 供過貨,曾經是要多輝煌有多輝煌。
可惜豪威的高光時刻沒有一直持續下去,經歷了讓三星和索尼先后趕超,又被踢出果鏈,后面就退市私有化了。美國豪威也變成了北京豪威,還讓名氣和體量遠不如自己的韋爾股份給收購了。
當時,其實市場更看好北京君正,這位實力更強的哥能把豪威收了。
畢竟,韋爾股份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里的位置,更偏向下游的代理分銷,半導體設計業務的營收占比并不高。雖說也有自研業務,像 TVS、MOSFET 等等,但技術含金量和利潤都不咋高。
不過韋爾股份可能也明白,自己的短板在技術上,所以最后還是想方設法把豪威給收入囊中了。
這么說吧,相比于 2019 年韋爾股份剛剛收購豪威時 3.34 億的扣非歸母凈利, 2021 年的扣非歸母凈利增長到了 40 億元。
韋爾股份的老板虞仁榮,也連著在 " 中國半導體首富 " 這個位置上,坐了好幾年。
財報數據顯示,2020 年 -2024 年,豪威集團的研發投入是一年比一年多,還在上海建了個研發中心。好在韋爾股份那會兒已經在 A 股上市了,才供得起豪威每年這么燒錢搞技術研發。
而且韋爾股份有的是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豪威轉戰國內之后,缺的就是這些。
當然了,不管當初收購案有多成功,都已經是過去式了。看似 " 躺贏 " 的豪威集團,其實也打出一套差異化的拳法。
首先在市場的切入口上,豪威就選擇先在中低端手機 CIS 市場發育,避開了和三星、索尼直接交手。
拿索尼 IMX 系列傳感器來說,本身跟國內知名的手機廠商都老哥們了,多年積累下來的技術壁壘也不是鬧著玩的。
舉個例子,OV64B 夠經典吧?廠商中端機攝像頭的常客,像華為、OPPO、vivo、小米還有真我等等,基本都用過 OV64B 的潛望長焦。
當然了,豪威也不缺旗艦級的好東西。
OV48C 算是豪威在國內沖擊高端市場的一號種子選手,首發就上了小米 10 至尊版。
根據官方的說法,這是一款 4800 萬像素分辨率、 1.2 微米像素尺寸、高速度、片上高動態范圍的旗艦級手機圖像傳感器。當時我們還專門做過測評,它的實力確實能跟索尼和三星掰掰手腕。
一直到 OV50H 接棒,這是豪威第一款支持 H/V QPD 對焦的 CMOS。
簡單來說,傳統的 QPD 在對焦豎向的物體時,能夠瞬間鎖定目標,但看橫向物體就有點恍惚了,半天對不上焦。OV50H 的 H/V QPD 對焦,就是橫豎都能看清,指哪打哪,對焦又快又準。
去年華為 Pura 70 系列沒發布之前,就有不少媒體報道華為要放棄索尼,轉頭跟豪威 OV50H 手牽手。
結果后邊兒不只是華為 P70 系列,像小米 14(光影獵人 900)、iQOO 12 系列、榮耀 Magic6 系列還有魅族 21Pro,都用 OV50H 當做主攝。
豪威也算是靠著 OV50H,一腳踹開了高端旗艦的大門。
今年 4 月,又出了個 1 英寸、5000 萬像素的超大底 OV50X,說是對標索尼的 LYT900,也就是 IMX989 的升級版。
雖說手機 CIS 市場,豪威暫時還是老三的位置,但人涉獵的細分市場多呀,比如汽車 CIS、安防監控 CIS 和醫療成像 CIS。
就拿汽車 CIS 市場來說,豪威妥妥的一把手。
就說汽車 CIS 吧,從設計到量產要 2-5 年的時間,而且中途還要通過 ISO 26262 功能安全認證、AEC-Q 可靠性測試和 IATF16949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等等。
所以汽車廠商,一般不會隨意更換傳感器的供應商。
更別提醫療成像 CIS,像什么手術用的內窺鏡,又有另外一套更嚴苛的安全認證體系。
最后再補充一個點,從一開始,豪威走的就是只設計不制造的路子,這種輕資產模式雖然容易吃產能跟不上的虧,但也足夠靈活可以應對市場的需求變化。
所以豪威完全可以不受制于產線,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靈活調整。
反正看下來,豪威集團還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在手機 CIS 的國產替代這一塊。
如果豪威集團能在港股成功上市,不光是放大 1+1>2 的價值,或許也能幫公司往下一個更高的山頭推一把。
到時候在高端機的攝像頭上,咱們說不定能看到更多國產的影子。
撰文: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