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一直在那里。
自從 1979 年,丹 · 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和鮑勃 · 弗蘭克斯頓(Bob Frankston)在蘋果當時劃時代的 Apple II 電腦上做出了第一張可以自動計算和更新的電子表格 VisiCalc 后,表格就成為了計算機用數據方式理解人類世界的基座。不過,在更多的時候,沒人這樣討論它。橫橫豎豎幾個格子,表格無處不在,它看起來太普通了。
就像對話框也一直在那里一樣。
對話框作為輸入的天然入口,同樣曾被單調地理解——你要輸入精準的關鍵詞,有時候還得碰碰運氣。但 ChatGPT 來了,一切變得不同。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輸入你想要的一切,剩下的,交給大模型。
ChatGPT 改變了 C 端產品們的邏輯,它沒有再造一個更花哨的交互界面,而是激活了一個一直在那里的、最簡潔的入口。而在 B 端場景,釘釘認為,扮演這個 " 對話框 " 角色的,就是表格。
就像 ChatGPT 帶來的交互改變足夠深刻、也足夠簡潔一樣,釘釘的 AI 表格,正是要為這個日益復雜的企業級市場,提供一個大模型時代的全新解法:強大,卻又回歸簡潔——讓每一張業務表格,都成為 AI 融入企業工作流的天然入口。
無招回歸后的第一個大動作
釘釘 AI 表格的核心在于,讓企業的結構化數據能夠被 AI 直接理解和使用,并主動參與到工作流中。
從外部看,這也是釘釘創始人無招(陳航)回歸后重點投入的產品。今年 4 月,釘釘宣布重要人事變動,創始人無招重新回歸釘釘擔任 CEO。他的核心目標,顯然是帶領釘釘搶奪 AI 帶來的新機會,而 AI 表格正是其回歸后,我們能看到的釘釘戰略押注的首個產品方向。
釘釘近期通過連續的版本迭代,迅速勾勒出了 AI 表格的輪廓。
在上個月的一個版本中,釘釘就將 AI 能力以 " 字段 " 形式嵌入表格,用戶可以像添加普通字段一樣,加入圖片識別、鏈接解析、AI 生文、AI 生圖等能力。到了今天,更是創新性地推出了 " 表格即文檔 " 功能,讓表格的每一行都能成為一個信息豐富的文檔。這一系列更新,旨在讓 AI 不再是飄在空中的概念,而是能被企業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具體感知和使用的工具。
其實包括釘釘在內,在 ChatGPT 出現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嘗試把 AI 用在更復雜的企業生產力場景,從 Copilot 到 Agent 不一而足。這些工具極大地擴展了企業用戶利用 AI 最新能力的可能。
但如果說它們更多是在嘗試讓企業客戶更好地 " 使用 "AI 的新能力,那么以 AI 表格為核心的體系,則更多是從企業自身本就積累、且仍在源源不斷產生的業務數據出發,讓 AI 真正 " 融入 " 它們——成為業務流程的原生部分,而非一個外掛工具。
這背后是對一個關鍵問題的回答:在 AI 時代的工作方式里,究竟哪些事情該由 AI 主動完成?
過往許多 AI 產品的思路,都強調人類去 " 投喂 " 數據給 AI,因此需要人類去搭建橋梁或改變習慣。過程中,AI 雖然降低了門檻,但用戶依然是一種被動的 " 使用者 " 狀態。
隨著 AI 能力的突飛猛進,讓 AI 更加主動、無縫地去適配人類的工作環境,成了新的解題思路。在 AI 表格里,用表的人不是為了 AI 在改變自己的習慣,而是由 AI 來主動理解表格中的數據,并驅動工作流。大模型的技術在歷經各種新名詞的包裝后,它最大的能力其實沒有變化——就是對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的巨大進步。這不僅僅是更快的計算,更是理解上下文、收集和處理以前無法處理的數據、并且進一步驅動執行的全新的可能。AI 表格就是想把這個本質的技術能力進步,真正融入企業最普遍的數據容器——表格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釘釘在表格上許多具體而激進的創新做法。
表格并不是第一次被基于 IM 的生產力工具高度重視。過去一個階段,它更多在被挖掘 " 協同屬性 ",讓每個表格單元成為一個更開放的框框,允許多人實時編輯。
Google Sheets 是最典型的代表,它革命性地將表格搬上云端,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實時協作體驗。
而后,Airtable 將表格賦予了數據庫的屬性,把表格中所有數據連接到一個復雜的網絡中,它也一度被視作最有可能顛覆 Excel 的產品。但無論是 " 數據表 ",還是 " 多維表 ",多年過去的慘烈結果是 Airtable 們并沒有跳出拆分 Excel 功能的邏輯。
表格的天花板似乎到了頂。
AI 時代,表格或者說 " 表格 " 這種形態,能不能迎來新機會?
但對于釘釘這個擁有最多企業客戶,從最復雜多樣而真實的企業客戶需求里摸爬滾打長大的平臺,它對解決 B 端企業的核心痛點更在意:如何尋找那個 AI 能介入企業流程、釋放價值的最佳方式,定義 AI 時代的工作方式。
表格在過去幾年的另一個發展路徑,給釘釘的 AI 表格啟發更多一些。
Airtable 等產品帶來了將在線表格轉化為輕量級應用的能力,模糊了數據管理與業務應用開發的界限,讓非技術人員也能基于表格搭建簡單的業務系統。這開始觸及企業內部生產力資源的深度挖掘。
那么,表格在 AI 時代的下一個方向是什么?釘釘認為,關鍵在于讓每個表格的方框都與 AI 深度結合,在用戶最習慣的邏輯下,讓表格本身成為 AI 應用的基座。也就是說,每個表格里的格子,都得是一個高效的 AI 計算單元,整張表格,則是一條 AI 驅動的 " 業務流水線 "。
在這條流水線上,人通過表格這種最熟悉的方式與數據實時互動。
而 AI Agent、workflow 等能力也為表格擴展觸角,去用新的方式(如解析圖片、鏈接、文檔)為表格獲取更多維度的數據(電商賣貨數據、社交平臺流量數據、軟件系統數據庫等等),與 AI 進行交互。
最后,AI 在這個天然適合其理解的結構化數據空間里,主動完成任務——分析、生成、通知、流轉。
釘釘的野心:釘釘就是 AI 表格,AI 表格就是釘釘
為此,釘釘在最近的版本更新中密集發力:
它提供了 AI 字段嵌入: 上個月的 7.7.0 版本中,釘釘將 AI 能力直接 " 字段化 "。用戶只需新增一個 AI 字段(如圖片識別、鏈接解析、AI 生文、AI 生圖等),配置一次指令,后續導入新數據時,AI 就會自動執行信息提取、分類、總結、翻譯甚至生成內容等復雜任務。
例如,南昌某服裝公司運營人員,利用 "AI 生文 "、"AI 生圖 " 字段,幾分鐘就能為上百件商品一鍵生成適配不同平臺風格的文案和海報;在工廠,巡檢員只需拍照上傳,AI 字段便能秒級識別現場工人是否佩戴安全帽、設備是否異常,并自動創建任務推送給責任人,徹底變革了傳統低效的審核流程。
此外,AI 表格里提供自動化流程的功能: 用戶可以設定 " 觸發條件 "(如某單元格數值低于閾值)和 " 執行動作 "(如通知負責人、創建待 - 辦),剩下的交給 AI。一旦數據變動,AI 即刻響應,自動完成任務流轉。
比如,申通快遞就利用 AI 表格搭建了覆蓋近萬名員工的行政報修系統,工單提交后,AI 能自動分配任務、推送消息,系統上線首月,74.6% 的工單實現了 " 當日清零 "。
似乎,一張表格就能夠完成一個 Agent 所能實現的效果,并且沒有對話交互的散亂,取而代之的是以這張表的內容為中心,一種更明確的協作與生產邏輯。
表格一直在那里,呈現出來的形態一直在變化,但最本質的東西依然沒變:表格能用簡潔的入口把復雜的信息 " 藏 " 在后面,把 " 簡潔 " 提供給一端的人,把數據里的豐富信息和處理邏輯提供給另一端的計算機 /AI ——人喜歡簡潔,AI 需要結構化和可計算,表格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
在最新的 7.8.5 版本中,釘釘還提出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概念來繼續擴展表格的這一屬性:表格即文檔。
這瞄準了傳統表格長期以來的痛點:非結構化的信息(如詳細的需求描述、會議紀要、圖片素材、長篇的背景介紹)始終游離于結構化的表格之外,只能通過超鏈接關聯,造成信息割裂和查找不便。
釘釘 AI 表格則將兩者深度融合——表格里的每一行,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完整的文檔。 點開這個 " 文檔格子 ",你可以像編輯在線文檔一樣自由輸入文字、插入圖片、視頻、鏈接,甚至進行豐富的排版。
比如,在任務管理表里,點開一行任務,其對應的文檔格里就能容納完整的需求詳情、討論過程、相關截圖,告別散落的聊天記錄和外部文檔。在達人管理表里,一行就是一位達人的 " 智能檔案袋 ",點開即可查看其詳細簡歷、代表作品、過往合作數據。
在釘釘給出的一些案例里,企業用戶也已經在生產環節接納這個概念。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的物資管理場景中,過去靠紙質表記錄,每年上百萬件耗材的發放和庫存都算不清?,F在,一張 AI 表格就成了 " 智能庫存管家 ",每一行代表一種物資,點開即可查看詳細信息,庫存低于閾值時 AI 還會自動預警。
這種設計使得整個 AI 表格超越了二維的行列限制,成為一個強大的、結構化與非結構化信息深度融合的業務知識庫。所有碎片化信息都能被清晰呈現、輕松檢索," 用一張表管理業務 " 才真正得以實現。
這也蘊含了釘釘這個產品接下來從交互到各種細節繼續演變的可能。
在 AI 時代,業務數據的沉淀、高價值信息的構建與流轉,需要一個全新的、融合的載體。AI 表格是釘釘給出的答案,也是它想要用來定義 AI 時代工作方式的關鍵支點。這個中國最大的企業協同平臺,在 AI 上緊跟 C 端概念許久后,正試圖給 B 端市場一個更符合企業邏輯的 AI 敘事。它希望在 AI 時代,to B 市場可以從 " 表格 " 這個最基礎、最普遍的數據載體出發,走向智能化的 " 一切 "。
而在這個過程中,它要做那個定義者——釘釘就是 AI 表格,AI 表格就是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