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30 日,泰德醫藥(浙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德醫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此次上市全球發售 1680 萬股 H 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 11.85%,每股定價 30.60 港元,公開發售獲 301.15 倍認購。截至首日收盤,泰德醫藥股價 30.8 港元,市值為 44 億港元。
泰德醫藥是一家位于杭州錢塘的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從早期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開發以及商業化生產的全周期服務,主要包括多肽 NCE 發現合成(CRO 服務)與多肽 CMC 開發以及商業化生產(即 CRDMO 服務)。
根據招股書,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泰德醫藥的項目管線包括 1217 個進行中的 CRO 項目,以及 332 個進行中的 CDMO 項目,并且戰略性地專注于 GLP-1 領域的管線建設。按銷售收入計算,泰德醫藥在 2023 年已是全球第三大專注于多肽的 CRDMO,全球市場份額為 1.5%,僅次于瑞士龍頭企業 Bachem 和 PolyPeptide。
與國內頭部的 CXO 頭部企業一樣,泰德醫藥的大多數營收也已經來自海外,其中美國是其第一大市場。為規避美國政策法規在未來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泰德醫藥此次上市募集的部分資金,將用于擴大在美國本地的產能投資。
1. 上市募資為擴大產能
泰德醫藥成立于 2020 年,其核心主體為子公司中肽生化。中肽生化則由泰德醫藥執行董事李湘在 2001 年成立,是國內第一批從事多肽 CRDMO 的企業。
多肽是一種主要應用于醫藥和化妝品領域的化合物,CRDMO 則指合同研發與制造組織(Contra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為藥企提供從藥物研發、藥物制劑開發、臨床試驗供應到商業化生產的全方位服務。
2003 年及 2005 年,泰德醫藥董事長兼 CEO 徐琪與執行董事李湘莉先后加入中肽生化。2015 年,信邦制藥以 20 億元收購中肽生化 100% 股權。2018 年后,由于行業競爭加劇與內部整合等挑戰,中肽生化業績出現波動,2020 年信邦制藥以 7.5 億元剝離資產,中肽生化被徐琪與李湘莉成立的泰德醫藥接手收購。
招股書顯示,泰德醫藥 2022-2024 年營收分別為 3.5 億元、3.3 億元及 4.4 億元,凈利潤分別為 5398 萬元、4891 萬元及 5917 萬元。2024 年,泰德醫藥被評為浙江省生物醫藥產業高成長型企業及國家級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
面對行業競爭,目前泰德醫藥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突破產能瓶頸。2023 年泰德醫藥多肽 API 年產能為 500 千克,每批產能為 20 千克,利用率為 68.2%。相比之下,諾泰生物的多肽產能已達噸級規模,藥明康德多肽固相合成產能增長至 3.1 噸,圣諾生物技改項目與募投項目也預計將多肽產能提升至 1.2 噸以上。
因此泰德醫藥表示,上市募集到的 4.11 億港元中,76.4% 將用于在中國及美國新建或收購生產園區,以提高生產能力。
此外,泰德醫藥在招股書中披露,戰略性地專注于 GLP-1 領域的管線建設。近幾年以司美格魯肽為代表的GLP-1 藥物(一種特殊類型的重磅多肽類藥物)實現銷售爆發,成為推動全球多肽類藥物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3 年市場規模達到 389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33.2%,。
在此趨勢下,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泰德醫藥與七名客戶進行九個 NCE GLP-1 分子開發項目,開發口服及 / 或注射 GLP-1 分子產品,包括司美格魯肽仿制藥項目。
2. 海外營收占比近八成,提高本土化產能以應對關稅影響
得益于 " 工程師紅利 ",中國 CXO 在過去十幾年憑借高質量、高效率、高性價比的競爭優勢,成為全球 MNC 與 Biotech 的重要合作伙伴,頭部 CXO 企業境外營收占比達到 80% 左右。
泰德醫藥 2023 年的海外營收占比也達到 78%,目前在超過 50 個國家建立穩定客戶關系和服務范圍,其中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及澳大利亞為主要市場。并且海外營收增速快于國內,2024 年海外收益同比增加 32.4% 至 3.48 億元,高于中國內地 0.95 億元的營收與 27.6% 增幅。
美國一直是泰德醫藥的最大市場。招股書顯示,2022-2024 年,來自美國的收入貢獻分別占比 37.7%、34.1% 及 55.0%。2024 年泰德醫藥收益增加,也主要得益于某專注于 GLP-1 藥品開發的美國客戶收益增加。
去年開始,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增加,雖然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泰德醫藥尚未遇到客戶因關稅重新協商定價及取消訂單的問題,并且 2025 年第一季度,來自美國客戶的總收益與 2024 年同期反而比較有所增加,但是為了避免未來關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增加運營成本甚至造成供應鏈中斷,泰德醫藥也在采取應對措施。
具體來說,泰德醫藥計劃增加在美國的本地化產能,將于 2025 年下半年完成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羅克林園區的建設,為多肽類原料藥提供 GMP 合規生產、分析開發、質量控制及穩定性測試服務,年產能增加約 100-300 千克。
增加對美國本土的產能投資,實際上正在成為全球創新藥行業應對關稅威脅的普遍選擇。僅在 2024 年 5 月,就有三家中國 CXO 宣布出海進展:藥明康德新加坡研發生產基地投產、博騰股份斯洛文尼亞研發生產基地投入運營、凱萊英完成首個歐洲研發生產基地布局。
與此同時,全球 MNC 也在加強閉環供應鏈與制造回流美國,禮來、強生和輝瑞等跨國藥企,今年以來都在擴大美國本土的自建產能,這一趨勢未來可能也會導致中國 CXO 公司的訂單流失風險增加。
此外泰德醫藥也計劃支持美國客戶為其供應的 API 厘定更優惠的關稅,并將更多全球訂單轉向美國以外地區完成。
除了關稅陰影,去年美國眾議院通過《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禁止接受聯邦資金的實體使用來自與外國對手有關聯的公司的生物技術,也對中國 CXO 公司開展美國業務造成負面影響。對此泰德醫藥表示,由于公司尚未被評為擬定《生物安全法》所定義的 " 受關注生物技術公司 ",美國市場的營運受影響風險較低。
3.2025 年錢塘區第三家上市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家落地杭州錢塘區的企業,泰德醫藥已經是今年上半年以來,區內第三家上市企業。由此,錢塘區新增上市企業數在杭州市各區縣市中繼續位居第一。
錢塘區可以看作是杭州生物醫藥產業的 " 心臟 "。2025 年 4 月發布的《2025 杭州獨角獸與準獨角企業榜單》中,生命健康領域的準獨角獸企業達到 125 家,其中錢塘區企業占到 34 家,以占比 27.2% 領跑榜單,泰德醫藥也位列榜單中。
依托中國醫藥港以及錢塘區的產業基金,錢塘區近年來也在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吸引優質生物醫藥企業落地。2021 年,當時新成立的泰德醫藥在錢塘區建設的多肽藥物研發生產總部基地,被列入 2021 年省市縣長 "152" 項目("152" 項目指浙江省各級政府、各有關單位負責人每年牽頭謀劃推進總投資分別為 100 億元、50 億元、20 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同年,泰德醫藥還獲得錢塘(新)區創新產業投資主體——錢塘和達產業基金的 1 億元投資。
目前泰德醫藥錢塘園區承載中國業務產能,園區內建設有建筑面積超過 15000 平方米的 cGMP 廠房,API 年產能為 500 千克,每批產能 20 千克,利用率 68.2%(平均使用合共 19 條合成線及 16 條純化線),能夠處理多個 100 千克級的采購訂單,同時具備年產 1-17 千克寡核苷酸的能力。
招股書顯示,此次泰德醫藥上市募資的部分資金,將用于擴大現有錢塘園區產能,并在未來 2-3 年內建造或收購新設施,使其年產能提高約 2000 千克。
除了錢塘園區,泰德醫藥還在醫藥港小鎮園區建設新設施,以用于多肽及寡核苷酸的研究、制劑開發及中試生產。招股書顯示,醫藥港小鎮園區占地約 10000 平方米,建筑面積約 26700 平方米,主要結構已完成施工,預計 2025 年下半年開始投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