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比亞迪絕對的銷量支柱,海鷗不容有失。于是,一場持續數月的反擊開始了:從年初的降價促銷,到年中將購入門檻打到令人咋舌的 5.58 萬元,比亞迪的組合拳又快又密。
海鷗的「反向升級」
出人意料的是,這輛「自在版」的核心競爭力并非在配置上堆料,而是合理地減配。
比亞迪的決策邏輯很清晰:對于一輛穿梭于城市巷陌的 A0 級小車,用戶真正高頻感知的,并非高速領航。
因此,它在產品定義上做出了清晰的取舍:給用戶提供了冬日里頗為實用的座椅加熱,滿足了當下流行的戶外露營需求的 V2L 對外放電功能,以及 NFC 鑰匙、無線充電等一系列能顯著提升日常便利性的配置。
這些功能瞄的是城市年輕用戶和家庭第二輛車的核心痛點——更注重使用場景和舒適度。
相較于使用場景有限的智能駕駛,用戶更愿意為每天都能感知到的實用功能付費。
這一策略最巧妙的地方在于,比亞迪利用輔助駕駛實現了用戶分層。無論對手主打「智能」還是「性價比」,都會發現比亞迪早已在同一價格點布下重兵。
其次,7.88 萬的自由版和自在版,則成為市場覆蓋的主力。通過提供「智駕」和「舒適」兩種不同導向的選擇,最大化地捕獲核心用戶群體。
最后,售價 8.58 萬的飛翔版,則承擔確立產品價值上限的任務。
當這套結構化的產品體系構建完成,一個覆蓋全面、梯度清晰的競爭優勢便已成型。
據官方數據,今年 5 月,比亞迪售出了超過 6 萬輛海鷗,同比增長 70%。過百萬的累計銷量,不僅讓海鷗成為了海洋網的銷冠,同時也是比亞迪集團銷量最高的純電車型。
來自中國的「1 萬美元的電動車」
當在國內市場建立起一定的優勢后,將海鷗推向全球,便成了比亞迪順理成章的下一步。
事實上,海鷗早已是比亞迪開拓海外市場的一張王牌。其普適性的設計、經過市場驗證的可靠性以及極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使其成為代表中國制造出海的理想范本。
在歐洲,它換上了「Dolphin Surf」的新名字。為了適應當地市場,比亞迪對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本土化改造,前后造型有所優化,電機功率得以提升,最高可達 115 千瓦;交直流充電速率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
這些針對性的升級,清晰地表明比亞迪進入歐洲市場的姿態:它不是來傾銷一款中國產品,而是要打造一輛能與雷諾、大眾等本土巨頭正面競爭的「歐洲車」。
這種在歐洲市場「貼身肉搏」的競爭姿態,與它在美國市場的命運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關稅壁壘的存在,海鷗這類極具價格競爭力的中國電動車,根本無法進入美國市場。
對于美國消費者而言,這種缺失的代價是巨大的。
正如弗吉尼亞大學商學教授 Michael Lenox 指出的,如果最終目標是讓更多電動車上路以應對氣候變化,那么設置貿易壁壘,無疑是適得其反的。
海鷗因此成了一面鏡子。
它不僅映照出中外市場的巨大價格鴻溝,更映照出不同競爭環境所催生出的不同產業生態。中國市場每年有超過 70 款主流純電車型問世,高強度的競爭,迫使所有廠商以最快的速度迭代技術、以最極致的手段控制成本,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這對于全球汽車制造商而言,是一個無法再被忽視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