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蔣波
隨著火電上市公司一季度財報的陸續發布,火電行業今年的走勢也逐漸清晰。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 hxny3060)注意到,在今年一季度,由于煤價 " 給力 " 等諸多因素,31 家火電上市公司整體盈利 230 億元,照此勢頭,今年盈利合計逾千億元,當無疑問。
火電上市公司的亮眼業績,點亮了煤電行業自 2021 年以來難得的高光時刻。
回望 2021 年,光是電力央企煤電業務虧損就超千億元,在此后的 2022 年和 2023 年,煤電虧損面逐步收窄,逐步走出了 V 形反轉走勢。
最具代表性的,如 " 煤電一哥 " 華能國際(SH:600011),在 2021 年巨虧了 102.6 億元之后,2022 年一季度、2023 年一季度、2024 年一季度以及 2025 年一季度,華能國際先后錄得歸母凈利潤 -9.56 億元、22.50 億元、45.96 億元以及 49.73 億元。
華夏能源網還注意到,相比 2024 年一季度,火電 2025 年同期的盈利還有一個特殊性,那就是行業盈利建立在營收普遍下滑的基礎之上的。
火電的這一現象如能得以保持、延續,標志著中國煤電迎來了全新的歷史性 " 拐點 "。從更大方面來說,對中國的 " 雙碳 " 進程是十分有利的。
煤價一路下滑是主因
火電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整體盈利,原因何在?
在火電公司集體虧損的 2021 年和 2022 年,有鳳毛麟角的電力公司實現盈利,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有新能源業務支撐,與今日火電公司盈利普增完全不是同一邏輯。
以風光新能源裝機占優的華潤電力(HK:00836)為例。2021 年,華潤電力的火電業務也是虧損的,且高達 67.88 億港元。公司之所以整體盈利 15.93 億港元,主要得益于可再生能源業務利潤同比大增 85.4%,貢獻了 83.81 億港元的盈利。
華潤電力稱,火電業務巨虧的原因是燃料成本大幅上升。該因素也是 2021 年、2022 年煤電集體巨虧的罪魁禍首。
數據顯示,2021 年,國內煤炭市場整體趨緊,2 月底,5500 大卡動力煤港口價格約 570 元 / 噸,3 月起價格持續上漲,10 月中旬曾一度沖高至歷史最高點 2600 元 / 噸,較年初上漲近 3.6 倍。盡管當年年末,動力煤價格曾短暫回落至 793 元 / 噸,但動力煤全年均價仍遠高于國內多數電廠的盈虧平衡線。
同樣道理,2023 年以來,火電公司盈利能力 " 王者歸來 " 并逐步強化,最大的原因也是煤價。
一方面,過去兩年間,國家高度重視能源安全工作,為了充分釋放優質煤炭產能,2024 年全國原煤產量同比增長 1.2%;并通過減免關稅的方式降低企業進口成本,進口煤供應量同比增長 14.4%,再創歷史新高,在中長協 " 高簽約、高兌現 " 政策保障下,煤炭供應總體穩定。
另一方面,受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傳統非電行業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煤炭消費增速有所放緩,煤炭價格波動下行。2024 年全年北方港口 5500 大卡動力煤年度均價重心在 840-860 元 / 噸,同比回落 110 元 / 噸左右。
順延到 2025 年一季度,在營收普降以及上網電價小幅下降的情況下,火電上市公司整體盈利,仍是煤價下行帶來的 " 助力 "。
中國電煤采購價格指數(CECI)編制辦公室發布的《CECI 指數分析周報》顯示,電煤價格目前仍在進一步下降,大有趨向 500 元關口的勢頭。
電煤價格下降,火電公司盈利能力大增。但是如果電煤價格跌穿 500 元,煤炭企業恐怕又要 " 一片哀嚎 " 了," 煤電頂牛 " 可能會重來。煤炭企業巨虧,也是一件麻煩事。
煤電營收下降是好事
對比煤電公司的盈利與營收,可以很明顯看到反差。
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營收下降 7.70%、盈利增長 8.19%;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電電力(SH:600795)營收下降 12.61%、盈利增長 1.45%;華電集團旗下華電國際 ( SH:600027 ) 營收下降 3.66%、盈利大增 19.30%;大唐集團旗下大唐發電 ( SH:601991 ) 營收下降 1.74%、盈利大增 68.12%;上海電力 ( SH:600021 ) 營收下降 1.56%、盈利大增 30.78%;陜西能源 ( SZ:001286 ) 營收下降 7.78%、盈利大增 28.78% ……
對煤電上市公司營收影響較大的,一個是上網電價,一個是上網電量。 2025 年一季度,全國煤電平均上網電價為 415 元 / 兆瓦時,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約 2 分錢,降幅不大。各家的上網電量多數出現下滑,是影響更大的因素。
比如,一季度華能國際完成上網電量 1066.33 億千瓦時,同比下降 5.66%;國電電力公告,2025 年 1 — 3 月,公司合并報表口徑完成發電量 1002.17 億千瓦時,上網電量 949.35 億千瓦時,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 5.67% 和 5.72%。
煤電龍頭企業的煤電發電量下降,恰好利好中國的 " 雙碳 " 進程。煤電發電量(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總發電量占比)都應該是一個逐步下降的趨勢,否則 " 雙碳 " 目標就無法如期實現。
但是,從煤電發電量和裝機數據看,中國的 " 雙碳 " 進程仍面臨巨大挑戰。
一方面,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火電的總電量占比仍在 64% 左右,與 " 雙碳 " 提出的 2020 年近 70% 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相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的任務目標而言,下降速度還是太緩慢了。
另一方面,從 2020 年到 2024 年短短 4 年間,風光新能源的總裝機攀升到了 14.1 億千瓦,到 2030 年前有望進一步增長到 30 億千瓦。這是成績,也有隱憂。
在風光新能源裝機迅速大規模增長的同時,煤電裝機也在同步激增。此前曾有業內人士做過簡單測算,原來是 1.2 千瓦的煤電能為 1 千瓦的用戶供電,但新型電力系統下,需要 "1.2 千瓦的新能源 +1 千瓦的煤電 ",才能對應 1 千瓦的用戶。
由于電力保供和為新能源提供調峰服務的需要," 新能源 + 煤電 " 模式下,煤電裝機逐步走高在所難免。
如果煤電裝機一時減不下來,那么,降低煤電發電量及其總發電量占比,就成為了落地 " 雙碳 " 目標的 " 不二法門 ",途徑就是不斷去調降煤電機組的利用小時數。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2024 年中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 4400 小時,同比降低了 76 小時,但與 2016 年的 4165 小時相比,還有些偏高。這意味著,煤電機組的利用小時數依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間。2025 年一季度煤電上市公司的發電量下降,開啟了一個好苗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