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2 日消息,近期舉行的 2025 全球時空智能大會上,時空智能科技公司千尋位置創始人、CEO 陳金培表示,AI 技術發展讓設備智能化上取得巨大突破,不僅具備自身思考決策能力,而且明顯增強整個現實世界的交互性。
陳金培指出,伴隨 AI 浪潮,時空智能的發展速度已經超過任何時期。對機器人而言,AI 是 " 大腦 ",負責思考和決策,時空智能是 " 小腦 ",負責感知和行動。
" 汽車是裝了輪子的機器人,飛機是裝了翅膀的機器人,其他場景里應用的智能設備,統稱為機器人。" 陳金培表示,數字化智能化浪潮下,計算網、時空網、互聯網是三個重要的基礎設施,三者形成了整個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基礎設施閉環。
會后交流時,陳金培對鈦媒體 AGI 表示,智能駕駛汽車和機器人產業有些類似。比如,電動化和智能化來臨之后,很多傳統汽車廠商遭遇巨大挑戰,而今天機器人產業也是如此。而且,機器人比起智能駕駛汽車可能更難,對于機器人的智能化、電動化技術要求更高。
陳金培強調,未來,中國機器人產業一定會迎來淘汰賽。
" 它(很多機器人企業)100% 會被淘汰掉。我認為將來真正在這些里面會勝出的,不見得是今天做機器人的公司,很多可能是從其他產業遷移過來的,比如汽車產業等,一旦他們解決機械控制這類更加復雜的技術,一定程度之后,工業化的能力就會被拉動起來。" 陳金培表示。
在陳金培看來,人形機器人目前時空感知和控制能力比較薄弱,還不能完全把數字世界里的智能變成在實體世界里的行動。作為一家為 " 機器人 " 而生的公司,千尋位置希望能為各種各樣的機器人提供能力,并不直接服務于自然人。千尋位置正是像 Tier1 一樣給各類機器提供更加符合場景需求服務的公司。
據悉,千尋位置成立于 2015 年 8 月,是一家時空智能科技公司。公司基于北斗衛星系統(兼容 GPS、GLONASS、Galileo)基礎定位數據,利用遍布全球 6000 多座 GNSS 星基 / 地基增強站,自主研發的智能算法、芯片及大規?;ヂ摼W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厘米級定位、毫米級感知、納秒級授時的時空智能服務,累計接入終端設備超過 23 億。
目前,千尋位置員工總數超過 700 人。
融資方面,千尋位置在 A 輪融資和后續股權調整中陸續引入了上海國際、工銀投資、國風投、高粱啟航、北斗七星投資、莫干山高新領航等機構。今年 4 月,千尋位置完成新一輪融資,新增株洲市北斗時空產業基金、無錫博智未來產業投資基金,老股東高粱資本跟投。
過去一年內,千尋位置 B 輪融資總額超過 10 億元。截至目前,千尋位置公司整體估值已超過 160 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千尋位置公司還具備多傳感器算法協同、數字孿生和 AI 技術,為智能駕駛、低空經濟、具身機器人、智慧城市、行業數字化升級等提供云芯一體、數實融合的全棧時空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
今年 4 月,千尋位置宣布免費開放機器人時空智能三體開發套件 SpatiX,助力機器人企業降低研發門檻、提升研發效率。
事實上,當前 AI 和時空智能產業規模不斷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 5700 億元,同比增長 7.39%,而國內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超過 4.1 億臺;另據摩根士丹利預測,到 2030 年,中國核心 AI 產業規模將達 1 萬億元,相關產業規模 10 萬億元,AI 帶動人類勞動價值等效可達 6.7 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 4.7%。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在會上表示,除了文本類模型,未來 AI 大模型技術還包括多模態、時空智能等方向發展。AI 最終要從數字世界,做到物理世界 AI。
陳金培表示,當前世界模型、空間智能都是相對比較靜態,只有時空智能是動態技術,而非應用場景。對于企業來說,智能化水平的高與低,會對生產效率產生不同的影響,而時空智能最大想象力,不僅停留在萬里之遙的高空衛星中,更應該在天下萬物互聯的數字世界和煙火生活里。" 把高空中的衛星能力,各種各樣的傳感器能力,與地面的應用設備、與人類生活緊密連接在一起。"
在陳金培看來,千尋位置希望做類似云計算一樣的 AI 基礎設施,將 " 星地一體、云芯一體、軟硬一體 " 的三體技術能力,賦能于 AI、機器人等前沿技術領域,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標下,千尋位置能夠提供更多技術能力和價值。
" 就跟今天用電一樣,你買手機的時候,你不會覺得電費是個問題。因此,今天電網是中國最賺錢的業務(行業),這不僅是基礎建設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將無所不在,而且它(基礎設施)需求量確實非常大、非常廣泛。" 陳金培對鈦媒體 AGI 稱。
在談到為什么會提出時空智能,陳金培表示,最早大家講定位 PNT(定位、導航與授時),所有技術要擺到產業里,擺到經濟社會發展里,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社會每一次進步都跟人類對時間、空間的認知能力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談及為什么不是空間智能而是時空智能,陳金培指出,時間這個維度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無法感知到毫秒、納秒,但是在機器里,納秒和毫秒是普遍化存在。時空智能是幫助人工智能能夠真正向人類看齊的一項必不可少能力。
2025 全球時空智能大會圓桌對話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榮譽院士李德仁表示,整個世界萬物中,目前最智能、最聰明的是人類智能。五千年的技術進步創造了萬物世界,即便計算機超過人的計算能力,但人類智能還是創造了人工智能(AI),AI 可以幫助計算機、飛機、宇宙飛船,就像這些幫助人一樣,但它不能削弱人類智能的形成和發展。
陳金培向鈦媒體 AGI 進一步補充稱,未來 100% 會發生 "AI 取代人 " 做的部分事情,但我們需要防止 AI 毀滅人類。
" 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硅碳’(碳基和硅基)共生世界。" 陳金培稱,任何一項技術既要有發展,也要有監管,這是肯定的。不僅僅是今天的 AI,互聯網、核能等也都進行發展和監管,無論多么強大,AI 都需要穩定、健康發展。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