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中企云鏈呈現出 " 營收增長亮眼,盈利水平卻難以突破 " 的尷尬局面。公司核心業務確權及保理業務表現強勁,毛利率連續三年穩居 90% 以上,堪稱行業內的 " 高毛利標桿 "。然而,看似優越的業務基本面卻未能轉化為與之匹配的獲利能力,公司凈利潤率始終在 7%-17% 區間徘徊,盈利表現平平。
期間費用是壓制利潤的 " 主因 "。中企云鏈每年超 7 成主營業務收入用于覆蓋期間費用,其中銷售費用尤為突出,公司每年至少要投入 4 成的收入,特別是銷售費用中的市場推給費。若不能有效優化費用結構,或許將見證中企云鏈 " 增收不增利 " 的現象。
招股說明書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第三大股東——華輿國創基金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從早期 " 剛增持即平價轉出 " 的異常交易,到 " 前腳轉出、后腳增資 " 的閉環式股權騰挪,再到與其他機構共同演繹的 " 一日之內價格翻倍 " 極端反差,其操作軌跡處處透著蹊蹺。
股權疑云
中企云鏈成立于 2015 年,由南車投資、北車投資、中國鐵建投資、中國重機、北京服務新首鋼基金、金蝶及智德盛資產管理投資出資設立。經歷了多年的股權變動,截至招股說明書簽署日,中企云鏈的股權架構如下:
然而,在短短 4 個月后的 2020 年 5 月,華輿國創基金以相同價格 1.95 元 / 股將其持有的中企云鏈股權轉讓給融元。
四成收入用于營銷,市場推廣費是營業成本的 5 倍
中企云鏈自 2015 年成立以來,公司始終專注于產業數字金融平臺-云鏈,服務核心企業、鏈屬企業及金融機構,致力解決彼等于產業數字金融市場的需求。
從業務上看,中企云鏈主要擁有確權及保理業務、場景數字業務、其他生態業務,其中 2022 年 -2024 年(下稱 " 報告期 ")確權及保理業務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 59721.7 萬元、80697.6 萬元、90374.8 萬元,分別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 91.6%、91.8%、91.2%,為公司最大的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中企云鏈的核心業務不僅具備高創收能力,更展現出極強的盈利能力。報告期內,確權及保理業務的毛利率始終維持在 90% 以上,分別為 91.1%、96.1%、97.5%,呈持續攀升趨勢。
筆者注意到,期間費用的是中企云鏈利潤增長的 " 攔路虎 "。報告期內,中企云鏈的期間費用分別為 53716.9 萬元、69168.5 萬元、76020.7 萬元,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始終維持在高位,分別占當期 82.4%、78.7%、76.7%。這意味著,每產生 100 元主營業務收入,就有超 76 元用于覆蓋期間費用,高額的費用支出嚴重擠壓了利潤空間。注:(上述期間費用僅包含了銷售費用、研發開支、行政開支,未包含財務費用)
從費用構成來看,銷售及營銷開支的規模與占比尤為醒目。報告期內,該項開支分別為 3.04 億元、3.75 億元、4.19 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46.7%、42.7%、42.3%,且始終占據營業收入近半壁江山。同時中企云鏈銷售及營銷開支的具體明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