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
去年,黃曉明女友葉珂「黑紅」。
也讓「名媛培訓班」徹底出圈,成了熱梗。
都少不了被調侃,「上過名媛培訓班」。
那么多人自愿成為流水線上的假名媛,堅信花錢短期培訓就能躋身上流社會,嫁給明星、富商。
僅僅因為他們虛榮、拜金、傻嗎?
恐怕也沒有這么簡單。
最近,一部新出的大尺度驚悚片就瞄準這一現象,拍出了「名媛培訓班」荒誕之外的殘酷面——
《丑陋的繼姐》
但,不同于迪士尼低幼化的改編路數。
電影拍得相當暗黑、重口。
視覺尺度和故事深度,都遠超出了我們對原版故事的認知。
轉而將焦點,放在邪惡的繼姐身上。
這一經典的惡女,被「洗白」成了最讓人共情的角色。
作為女主的繼姐,確實長相平平。
臉龐不夠精致,身材也又矮又胖。
和白皙漂亮的繼妹比起來,更是遜色不少。
成天癡迷閱讀王子的情詩集。
除了幻想當公主,沒有其他壞心眼。
生父死后,母親假裝有錢人,嫁給年長的貴族。
原本希望以此獲得財富和地位,順便讓兩個女兒也過上好日子。
母親這才知道,他早已破產。
留下的只有作為空殼的貴族頭銜,和被銀行查封的財產。
母親意識到自己年老色衰,無法再吸引有錢人。
家中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終究不是自己的骨肉,自己的小女兒又還沒來月事。
她只能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女主的身上。
幻想她能嫁給王子,挽救家庭的經濟狀況。
王子邀請所有貴族少女參加宮廷舞會。
而這,其實是眾所周知的選妃大會。
便散盡僅有的家財,給她來了個丑女大改造。
整牙;
最恐怖的是,為了減肥,她生吞絳蟲卵。
絳蟲是一種寄生蟲,會在人體內吸收所有食物養分。
吞下它,就可以使女主在無需節食的情況下,仍能快速消瘦。
也如實呈現了 19 世紀歐洲上層真實存在過的古老整容術。
在醫學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這些整容手術、減肥手段完全是超出人體負荷的酷刑,以生命為代價的賭注。
女主幾乎每次手術,都在尖叫中昏厥。
也因為體內的絳蟲,整日惡心嘔吐,造成嚴重營養不良,頭發狂掉。
比如,片中接假睫毛這場戲。
不像今天人們種睫毛,只需將假睫毛粘在真睫毛上。
電影中,睫毛是直接用針線縫入皮膚的,而且是在女主意識清醒的情況下,且沒有任何麻醉劑。
我們可以看到眼皮被針線貫穿的全過程,配上細小的走針聲、皮膚摩擦聲、女主的喘息聲,沒有任何配樂渲染,卻足以讓人寒毛直豎。
那下一步,就是改造「靈魂」——參加淑女班。
女主和其他貴族小姐一起,穿上精致、統一的裙裝。
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保持完美的微笑,高貴的儀態。
苦練優雅的走姿、宮廷舞步。
只為在舞會上展現出最淑女的一面,吸引王子的注意。
在一群貴族小姐中,女主的外貌、身材和舞姿都毫無優勢。
但,因為女主的母親繳了更多的「學費」。
女主直接被任命為領舞,站在了舞會最受矚目的位置。
正好這時,整容也初見成效,女主已經蛻變成精致的大美女。
如愿和王子一起在舞池中跳舞。
卻沒料,最后一刻,還是走向了童話中的結局。
漂亮的繼妹突然出現,取代她成為全場最亮麗的風景線。
掉落一只鞋。
王子表示,「能穿得上這只鞋的姑娘,就是我要娶的人。」
仿佛在嘲笑女主所有的努力。
心態徹底崩了的女主,還不甘心。
為了能穿上鞋子,她一咬牙,砍掉腳趾。
在劇痛難忍的情況下,又被母親生生砍了另一只腳。
之后徹底昏厥了。
再醒來時,繼妹和王子宿命般地走向了童話結局。
令人不安的大尺度、重口味場面背后,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現實悲劇。
時不時就有新聞報道,很多人因整容過度,深受困擾。
電影中吃寄生蟲減肥的情節,居然直到今天還在發生。
這部電影讓我們更清楚看到,容貌焦慮不僅僅是內心的虛榮,或是環境影響下對單一審美標準的執念。
更多時候,它和權力緊密相連。
美貌永遠與善良掛鉤。
長相丑陋的人,永遠是內心同等丑陋的反派。
王子在舞會上尋找真命天女時,完全將美貌視為唯一標準。
只看臉,就能確定自己的婚姻對象。
女主只有變美,才有希望幫助母親,拯救家族。
大概也是因為,相比完美無瑕、無辜可憐的妹妹,繼姐才更像我們大多數普通人。
她不是生來的惡女,而是被這種以美為最高價值的評判體系逐漸擠壓下,一步步走向「黑化」的。
實際上,她最初對貌美的繼妹并沒有太多恨意,更多是羨慕和自卑。
加上母親付出的錢和心力,后又在淑女班上受到容貌羞辱。
她才漸漸生出更多變美的決心,妄想將其作為一種復仇手段。
女主在某種程度上,就像今天很多人所說的「撈女」。
想靠外形、金錢飛上高枝,改變命運。
為此不惜受盡苦頭成為完美的商品,壓抑真實、不堪的自我。
玻璃鞋也成了階層符號的隱喻,無數人削足適履的整容模板,一個現代「標準美」的極端寫照。
影片也因此打碎了原本雌競的故事結構。
片中,妹妹原本無意嫁給王子,她愛的是貧窮馬夫。
因為和馬夫偷情被發現,她被母親剝奪了參加舞會的資格,被迫成為女仆。
他與跟班說著黃段子,盡顯其下流和淺薄,使人對這一經典童話形象徹底祛魅。
而當他舉著獵槍,無意間看到頭頂羽毛發飾的女主時,也隱喻了女主不過是她的獵物之一。
她只是在無處可走的情況下,選擇了相對有安全感的一條路。
美貌這一特權帶來的好處,和她真正想要的生活,終究是錯位的。
女主一次次在醫生的建議下,在沒有終點的變美道路上自我消磨,自我毀滅。
同樣呼應了當下資本社會對容貌焦慮的利用和放大。
童話中的殘酷、不合理處一直存在,只是今天看更加觸目驚心。
那么,到底該如何打破容貌焦慮的困局呢?
電影最后,也道出更深一層的事實——容貌焦慮的根本,在于對權力結構的誤解。
誤以為足夠美麗,就能被看見、被選中、被愛,就能實現階級躍升,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殊不知,每一步都在背離自我和自由,最后反而會陷入更深的悲劇。
就像現實中很多人,以為靠整容就能改變命運,最后發現自以為的入場券,不過是僅一次生效的試用體驗。
真正打破這一惡性循環,要做的是放棄這樣的價值標準。
電影將童話中的工具人二姐,改編為一個看似無足輕重,實則真正指向希望的角色。
她目睹了姐姐的苦難后,隱瞞了自己的初潮,最后拋棄了一輩子仰仗男性的母親,幫助姐姐掏出肚子里的蟲。
不要美麗也不要王子,而是徹底拋棄了既定的規則。
離開「美麗才能生存」的世界。
也讓這個暗黑版《灰姑娘》不止于獵奇,而是成為當下真正值得被講述的故事。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