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 7 月 15 日訊(記者 彭樂怡)隨著耳朵經濟升溫,播客正從 " 可聽 " 走向 " 可看 " 的未來。
近日,藍鯨科技記者從嗶哩嗶哩(下稱 "B 站 ")處獲悉,B 站發布了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視頻播客出圈計劃》,用于幫助音頻、文字創作者轉型視頻創作,并即將上線視頻播客專屬的 AI 創作工具。
在 2024 年底參與過 B 站視頻播客前期調研工作的播客創作者告訴藍鯨科技記者,這并非 B 站第一次試水視頻播客,早在 2021 年前后,B 站就已經上線 " 聽視頻 " 功能,嘗試布局相關內容,但當時未能成形。
今年 B 站再次發力視頻播客,釋放出平臺對該賽道的明確野心。但平臺意志之外,創作者是否愿意遷移、用戶是否愿意停留,是轉型的關鍵變數。
視頻化,會是播客的下一個出口嗎?
內容轉型中的創作者,進入視頻播客
新晉 UP 主七夜從今年 5 月中旬開始在 B 站上更新視頻播客,她的節目專注于與嘉賓的深度對話,講述自我成長,上線第一期節目播放量就破 3 萬,超過她的預期。"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B 站方面私信來鼓勵我,表示平臺希望能多發展視頻播客賽道,相應給我一些流量扶持。" 七夜表示,當時她才知道 B 站正在視頻播客領域蓄力,自己算是幸運地闖進了風口。
在 B 站更新前兩個月,七夜其實已經完成了第一期播客錄制,并將音頻播客上傳至另一播客平臺,但反響一般。她反映,新人主播要爭取得到曝光并非易事,平臺流量通常會傾斜頭部主播。七夜是設計專業出身,此前曾在 B 站投稿過設計知識類視頻,并累積一定粉絲,她想到自己可以利用專業優勢制作視頻,便嘗試轉換創作平臺。
B 站對視頻播客的扶持政策《視頻播客出圈計劃》主要包含暑期的 10 億級冷啟動流量、即將上線視頻播客專屬的 AI 創作工具、并在北上廣杭等多個城市將提供免費的錄制場地等,扶持對象不僅面向想轉型視頻化的播客創作者、一些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還有像七夜一樣的新人。
得益于流量扶持,七夜的節目完成了冷啟動,但在摸索階段,她也不確定視頻播客這一形式是否能成功," 不是所有觀眾都有耐心盯著視頻看,原本播客的優勢就是解放眼睛和雙手,視頻播客似乎又將這樣的優勢消解了。" 目前,七夜在 B 站和音頻播客平臺同步更新節目,暫無觀眾反饋兩種形式有何優劣之分," 也有可能是我想錯了,觀眾更在乎的還是內容好不好聽。"
藍鯨科技記者在 B 站官方開設的視頻播客創作專項扶持群中了解到,B 站鼓勵創作不同內容類型和時長的視頻播客,包括輕量科普 / 雜談(10-15 分鐘)、輕松聊天(20-30 分鐘)、硬核科普(70-80 分鐘)、深度對談(80 分鐘以上),與常見 60-70 分鐘體量的純音頻播客相比,增加了 10-30 分鐘中長體量的內容,與 B 站原有的中長視頻內容匹配。
播客公社創始人、CPA 中文播客社區聯合發起人老袁向藍鯨科技記者分析稱,他認為目前國內有三個 UGC 視頻平臺能夠考慮承接視頻播客內容,除了 B 站,還有抖音和視頻號," 一是抖音,其此前就有布局中長視頻,但抖音的分發邏輯高度中心化,依賴平臺算法推薦,如果沒有對視頻播客給予資源傾斜,內容很大程度會被淹沒。二是視頻號,雖然有不少視頻播客嘗試入駐,但其底層邏輯是私域運營,分發效率低。相比之下,B 站中長視頻創作土壤成熟,這對播客創作者而言是利好之處,加上相對公平的流量機制,是適合做視頻播客的平臺。" 老袁說。
而老袁則認為,播客的受眾并非互聯網上的 " 孤島 ",不存在只消費播客內容的互聯網用戶,因此播客受眾和 B 站已有用戶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但 B 站要建立一個合理的預期,現下目標是如何通過視頻播客引導站內現有用戶延長消費時長。"
老袁表示,一個理想的狀態是,B 站將視頻播客作為中長視頻內容生態的補充,讓視頻播客成為常態化內容,這也是創作者對 B 站的期待。" 近幾年來,播客創作者的爆發式增長與聽眾的增長數量是不成正比的,所以創作者們其實很焦慮,也希望通過視頻播客這種方式增加討論度,擴大影響力,讓用戶獲取播客不只局限在音頻平臺內。"
創作者期待 AI 工具能降低視頻播客制作成本
B 站此次發力視頻播客賽道,還有另一項引起市場關注的信息,即 B 站宣告上線的視頻播客專屬 AI 創作工具。藍鯨科技記者記者從上述視頻播客創作專項扶持群中了解到,目前該 AI 工具尚未正式上線,后續會招募創作者開放工具優先使用權限,創作者輸入音頻后可以智能智能匹配實景畫面。
而要轉型制作視頻播客,創作者首先面臨的就是制作成本的躍升。因此,B 站推出的 AI 工具是否真正能幫助創作者降低制作成本至關重要。播客 "Orpheus 微見 " 主播秦曠向藍鯨科技記者表示,他關注且期待 B 站這款內部 " 代號 H" 的 AI 創作工具,希望能夠解決播客創作者制作視頻的痛點。
津津樂道播客網絡也為播客主播提供技術服務,朱峰同時接觸技術前沿和播客創作者,他認為 AI 在內容生產上起的是輔助作用," 播客的特點就在于陪伴,它突出的是主播的人格魅力和信任感,所以如果工具只是面向文字創作者簡單完成文字到視頻播客的轉化,那只能叫文字稿的轉制,并非播客。" 朱峰說。
" 有畫面 " 是視頻播客與音頻播客最大的區別,也是讓創作者苦惱又喜悅的存在。一方面制作門檻變高,另一方面,視頻播客不只是內容形態的轉型,也可能是商業價值的轉折點。" 播客走向視頻化,無疑為未來的商業化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音頻內容的傳播天然依附于息屏場景,絕大多數時間里,用戶的注意力并不在屏幕上,而有了畫面后,用戶就可以在屏幕完成交互,能與現有視頻廣告生態的銜接。" 老袁表示。
" 我們觀察到,美妝、奢侈品是廣告主在小宇宙投放較多的品類,雖然它們營銷與傳播高度依賴視覺呈現,但廣告主依然愿意復投音頻平臺,并不擔心產品‘看不見’或‘無法展示效果’。這說明廣告主更看重通過播客建立用戶與品牌的情感連接和口碑效應。" 秦曠表示。
不過播客商業化也逐漸找到自己的 " 解法 ",近兩年,品牌播客迎來爆發,通過聲音營銷建立觀眾對品牌更立體的認識,以及培養長久信任感,是視頻營銷無法在短期內超越的。
B 站暑期開展的視頻播客扶持計劃雖然短期內提供了冷啟動的窗口和關注度,但畢竟屬于階段性活動,老袁認為,真正可持續的生態,需要為更多內容類型與中腰部創作者提供明確的成長路徑和激勵方式,支撐中腰部創作者長期投入和穩定產出。
(應受訪者要求,老袁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