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萍
頭圖 | 視覺中國
特朗普 " 劫貧濟富 " 的法案,塵埃落定了。
當?shù)貢r間 2025 年 7 月 4 日,特朗普總統(tǒng)正式簽署了《大而美法案》,這個法案是 2025 年由特朗普政府主導推出的重磅立法。它不僅延續(xù)了 2017 年減稅、控支和支持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的政策路線,更對拜登政府時期的 " 綠色新政 "、社會福利和政府支出進行了大幅削減和調整。
該法案的核心內容包括:未來十年減稅 4 萬億美元,削減至少 1.5 萬億美元支出,并將聯(lián)邦政府的債務上限一次性提升 5 萬億美元,這遠超以往的單次調整幅度。可以說,這是在既有政策基礎上的一次 " 加速版 " 財政和稅收改革。
法案通過了,看似是一場勝利,實則代價很大——法案的通關之路,將美國當下的政治撕裂展現(xiàn)得極為極致。
直白來說,這個法案本質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最終結果就是富人更富了,窮人更窮了。甚至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法案就是 " 送一半美國人上天堂,讓另一半美國人下地獄 "。
說到底,這不是一次單純的立法,是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黨背后各自的選民基本盤和利益集團,在這部法案上進行了最直接的碰撞,也是一場關乎美國未來經(jīng)濟路線和社會方向的 " 硬碰硬 " 對決。
這就引出了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的三個核心問題:
首先,在黨派分歧如此之深、內部阻力如此之大的情況下,特朗普為何要強行推動這部法案?這背后究竟是怎樣的利益博弈和執(zhí)政邏輯?
其次,這部以未來十年減稅 4 萬億美元、削減 1.5 萬億支出為代價,同時一次性將債務上限猛增 5 萬億美元的法案,究竟是解藥還是毒藥?它能否解決美國當下最頭疼的債務難題?
最后,也是最讓全球市場焦慮的問題——那座已經(jīng)高達 36 萬億美元,并且還在不斷攀升的國債大山,最終將如何收場?
利益大挪移
時間撥回 7 月 1 日,在一場持續(xù)了整整 27 個小時的辯論與投票后,結果定格在 50 票對 50 票的僵局。關鍵時刻,副總統(tǒng)萬斯投下打破僵局的一票,法案才以 51:50 的微弱優(yōu)勢涉險過關。兩天后,法案回到眾議院,最終以 218 票對 214 票的微弱優(yōu)勢再次闖關成功。
整個過程,幾乎是 " 拉鋸到最后一票 "。民主黨議員全體反對,怒斥法案 " 劫貧濟富 ";共和黨內部也并非鐵板一塊,部分財政保守派議員對法案將導致的債務飆升感到極度不安,直到最后一刻還在負隅頑抗。
特朗普政府為何在如此巨大的阻力下,依然要強行推動這項法案?在我們看來,這其實并不意外,因為特朗普要兌現(xiàn)他對選民的承諾——要 " 美國優(yōu)先 "。
共和黨這邊的政策工具箱就非常明確:給企業(yè)和個人減稅、放松產(chǎn)業(yè)管制、削減社會福利、大力扶持制造業(yè)和傳統(tǒng)能源、增加國防預算。這套組合拳的目標,是讓本土產(chǎn)業(yè)和國家硬實力變得更強大。
法案的每一項條款,都精準地回應了共和黨支持者的訴求。例如,大幅削減拜登時期的清潔能源補貼,不僅讓傳統(tǒng)能源行業(yè)松了一口氣,更直接回應了能源財團的利益——據(jù) OpenSecrets 統(tǒng)計,2024 年石油和天然氣行業(yè)向共和黨提供了數(shù)億美元的政治獻金,占該行業(yè)總獻金的 80%。
同時,這也穩(wěn)固了 " 紅州 " 的鐵票倉,因為在德州、懷俄明等地,化石能源行業(yè)養(yǎng)活著無數(shù)家庭,例如懷俄明,化石能源貢獻超 30% 的州 GDP。此外,法案增加了數(shù)千億美元的國防和邊境安全開支,包括為修建邊境墻撥款,這更是特朗普最具標志性的競選承諾之一。
反觀民主黨,他們的政策主張則完全是另一個方向:對富人和大企業(yè)加稅、擴大社會福利、推動綠色能源革命、強調氣候治理和環(huán)境保護。因為他們選民的基本盤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中產(chǎn)階級、年輕人和少數(shù)族裔。這些人普遍希望通過政府干預來縮小貧富差距,對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有更高的需求。
所以說,兩黨的分歧本質上是各自選民和利益集團訴求的直接博弈。《大而美法案》將這些矛盾徹底擺上了臺面:減稅還是加稅?保傳統(tǒng)能源還是推綠色能源?削減福利還是擴大福利?每一項都是兩黨核心理念的 " 正面對撞 "。
特朗普咬著牙也要推動法案,不僅是為了兌現(xiàn)承諾,更是要在這場路線之爭中,為共和黨和自己的執(zhí)政議程搶下絕對的主動權。
但問題也異常尖銳——這種 " 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 " 的方式,雖然短期內能取悅核心支持者,但美國的根本矛盾,如貧富分化、財政赤字、社會保障缺口等,不僅沒解決,反而可能因此變得更加棘手,尤其是債務問題。
用未來換當下
如果說《大而美法案》在政治上是一次豪賭,那么在財政上,它無異于一次 " 飲鴆止渴 "。對于美國當前最嚴峻的債務問題,法案不僅沒有提出任何解決方案,反而將急劇加劇美國的債務危機。
我們先來看最核心的數(shù)字。法案計劃在未來十年減稅約 4 萬億美元,同時削減的支出僅為 1.5 萬億美元左右,這中間產(chǎn)生的 2.5 萬億美元的赤字缺口,只能通過發(fā)行更多國債來彌補。
更關鍵的是法案中那個極具爭議性的條款:一次性將聯(lián)邦政府的法定債務上限從約 36 萬億美元提升至 41 萬億美元,凈增 5 萬億美元。根據(jù)無黨派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測算,僅此一項法案,就將在未來十年給美國增加超過 3.4 萬億美元的新債務。
要知道,債務上限本應是國會約束政府開支的韁繩,但在過去幾十年里,它越來越淪為兩黨博弈的政治籌碼。每次債務逼近上限,兩黨都會利用這一問題為難對方,從而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益。
這次,特朗普政府耍了一個高明的 " 程序性花招 ",將提高債務上限這個 " 燙手山芋 " 和大規(guī)模減稅這個 " 甜點 " 牢牢捆綁在一起。
這種做法,本質上就是 " 用未來換當下 ",將一個更大的債務壓力留給了未來。
提高債務上限,只不過是允許政府在短期內繼續(xù)借錢,暫時避免了違約的系統(tǒng)性風險,但它并沒有改變美國政府 " 入不敷出 " 的根本財政結構。相反,大規(guī)模減稅進一步削減了政府收入,導致財政赤字雪上加霜。
這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1)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新增的 2.5 萬億美元赤字,將直接推高本已創(chuàng)紀錄的國債總額。據(jù)市場普遍預測,預計到 2025 年底,美國政府的債務規(guī)模占 GDP 的比重將繼續(xù)維持在 125% 左右的高位;
(2)借貸成本急劇上升:為了給巨額赤字融資,美國財政部必須在市場上發(fā)行海量的國債。債券供給激增,而全球投資者的需求卻在萎縮,這必然會壓低債券價格、推高收益率。這意味著政府未來的利息負擔會越來越重,形成 " 借新債還舊息 " 的惡性循環(huán);
(3)美元信用受到侵蝕:如此罔顧財政紀律的行為,正是在透支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信用基礎。當市場對美國財政的可持續(xù)性產(chǎn)生懷疑時,國際資金可能會減少對美債和美元資產(chǎn)的配置,從而對美元匯率構成長期壓力。
總之,《大而美法案》以犧牲長期財政健康為代價,換取了短期的政治勝利和經(jīng)濟刺激。它將一座更大的債務山峰留給了未來的政府和納稅人,讓美國在財政懸崖的邊緣又向前邁出了危險的一步。
無解的牌局?
既然《大而美法案》讓債務問題雪上加霜,那么美國國債這盤看似無解的棋,該如何收場?這可能是當前全球宏觀經(jīng)濟中最核心的疑問。
理論上講,解決主權債務問題無非三條路:財政緊縮(開源節(jié)流)、經(jīng)濟增長(做大蛋糕)、債務違約(直接賴賬)。
但在當前的美國,這三條路幾乎都被堵死了。
首先,財政緊縮在政治上是 "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削減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或醫(yī)療保險,等于政治自殺;削減龐大的軍費開支,同樣會遭遇巨大阻力。《大而美法案》本身就是一場 " 減支是假,減稅是真 " 的政治表演;
其次,靠經(jīng)濟增長來稀釋債務,需要經(jīng)濟增速持續(xù)高于債務增速。但在美國目前經(jīng)濟增速在 2% 以下,債務增速卻在 2% 以上的現(xiàn)實下,這對于一個龐大的成熟經(jīng)濟體來說,幾乎無法實現(xiàn)。
最后,直接違約更是不可能的選項。它會瞬間引爆全球金融體系,摧毀美元霸權。只要美國還想維持其全球地位,就不會主動選擇這條路。
當所有常規(guī)道路都走不通時," 非常規(guī) " 的路徑就成了唯一的可能。其中,最受關注,也最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的,就是" 通脹化債 "。
簡單來說," 通脹化債 " 就是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有意維持一個較高的通貨膨脹率,讓貨幣的購買力持續(xù)下降。這樣一來,政府所欠債務的實際價值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稀釋。
比如,如果通脹率是 5%,而國債的票面利率只有 4%,那么政府雖然名義上在付利息,但其債務的真實價值每年都在縮水 1%。這是一種極其隱蔽的 " 賴賬 " 方式,將財富從債權人(儲戶、養(yǎng)老基金、國內外投資者)手中,緩慢地轉移到債務人(美國政府)手中。
既然不愿加稅,也不想真正削減開支,那么通過制造通脹來 " 稀釋 " 債務,就成了維持財政運轉和經(jīng)濟活力的最后手段。
這就將美聯(lián)儲推到了一個極其微妙且重要的位置。
特朗普傾向于降息的立場早已不是秘密,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和社交媒體上威脅要解雇美聯(lián)儲主席鮑威爾,認為其在降息問題上行動遲緩。我們拋開政治層面的噪音不談,僅從經(jīng)濟基本面來看,持續(xù)疲弱的宏觀數(shù)據(jù)已為美聯(lián)儲在下半年降息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一旦降息,其效果就是雙重的:既能暫時緩解部分國債利息的支付壓力,又能推升通脹,這或許正中 " 通脹化債 " 的下懷。可以說,降息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最有效的工具,它通過釋放流動性來直接減輕債務的真實負擔。
當然," 通脹化債 " 也是一劑 " 飲鴆止渴 " 的猛藥。長期依賴通脹來解決債務問題,會嚴重削弱美元的長期信用,加劇社會貧富分化,并催生金融風險。
因此,美債的最終結局,很可能不是一個清晰的解決方案,而是一個混亂、痛苦且漫長的過程。美國大概率會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容忍高于正常水平的通脹,通過 " 金融壓抑 " 的手段緩慢地 " 賴掉 " 一部分債務的真實價值。
這對于投資者而言,《大而美法案》就是一場清晰的資產(chǎn)再平衡:它通過犧牲美債(供給沖擊)和美元(信用削弱)的長期價值,為黃金(對沖通脹與風險)的上漲提供一定的支撐。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照,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