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前段時間,各大車企紛紛曬出 5 月份的 " 成績單 " 后,一家低調車企又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
10 萬輛!
就在今年 5 月,該車企汽車出口突破 10 萬輛大關,達到 100658 輛,高居國內汽車廠商出口量排行榜榜首位置。
有數據統計,2021 年到 2024 年,該車企的年度銷量規模,從 96 萬輛暴漲至 260 萬輛,成為僅次于比亞迪的中國第二大車企。
就是這么一家低調的車企,不聲不響地成為國內出口第一,銷量第二的車企。
并且,該企業的營業收入,在 2023 年突破 3000 億元,在 2024 年更是攀升至 4800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 50%,實現超 1500 億的大跨越,一舉躋身世界 500 強行列。
可以說,繼比亞迪之后,中國又一個汽車巨頭誕生。
但殊不知,在 7、8 年前,該企業還在經歷著自己的至暗時刻,不僅連續多年收入下滑,還一度出現虧損。
從曾經的連年下滑,利潤虧損到年入 4800 億,短短 7、8 年時間,這家企業憑什么?
也就在前段時間,在正和島 2025 案例共學年會上,該企業幕后的經營賦能顧問——哲賢咨詢公司創始人李哲賢深度解密了它的增長奇跡,與此同時,這場演講也撥開了企業逆勢增長的迷霧。
" 懸崖 " 邊上開新局
時間回到 2017 年,該車企迎來了一個巨大挑戰:
彼時,公司已跌出中國汽車前十的位置,連續五年收入下滑,市場增長乏力,大量的終端渠道不賺錢,一些大的經銷商老板甚至要求退網,并且企業自身也陷入虧損。
在外界很多人看來,該企業已經來到了一個退無可退的境地,在懸崖邊上起舞。
而在該企業內部,也形成了一股想要進行變革的風氣,在拜訪考察哲賢咨詢團隊后,企業決定選擇與哲賢咨詢攜手,來一場由內向外的組織基因變革重塑。
那么,哲賢是如何幫助他們開新局的?
針對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李哲賢博士為該車企開出了 " 利潤中心 · 增長系統 " 這一藥方。
這里要再提一下哲賢的 " 利潤中心 · 增長系統 " 方法論。" 利潤中心 · 增長系統 " 的理論融入了 " 福特、豐田、京瓷、PDCA 循環 " 等多種管理智慧(詳細闡述見《偽高管、部門墻,很多老板的噩夢是自找的》)。
在 " 利潤中心 · 增長系統 " 理論下,李博士團隊對該車企來了一次全面的診斷,并指出他們在當時出現困境的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企業自身思維方式的錯位,這又體現在兩方面:
1. 戰略(技術主義)與市場、用戶脫節
看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在 2017 年時,該車企內部的戰略為技術領先,即公司的汽車發動機要做到國內最好,在很多技術領域也要做到行業前列,該車企也做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忽略很重要的一點,即這些方面,市場或者說小白用戶是很難真正感知到,用戶對汽車的喜好第一直觀因素便是車的外形。
而在當時,李哲賢就在該車企內部經管會上指出,他們的問題之一就是,公司的汽車產品是中國汽車設計中審美最不足的品牌之一。大多數人選購的原因從來不是因為它的外觀,而是其既能拉人,又能拉貨,且價格便宜,而這使得該車企大量投入研發的同時,卻沒有真正享受到技術帶來的溢價。
" 結果不好反過來看行為,行為不好反過來看看法。一個事情最后的結果不好要么事沒做對,人沒選對,但如果人也對,事選的也對,最后的結果不對,那就說明是你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
李哲賢總結道," 汽車工業的競爭終局是在總成本領先和總市場領先的疊加,而不是單純的技術領先。"
2. 將經營下滑單純歸咎于外部環境的 " 惡性競爭 "
同理,企業在當時還將收入下滑總結為整個汽車行業的惡性競爭,無序降價。
但在李哲賢看來,他們的表面問題是環境問題,但實際是競爭力問題,表面上看是缺收入、缺利潤,但實際是缺思維方式,缺利潤思維。
" 在當下,很多人會認為,今天遇到的很多問題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市場的問題,但問題是你我能改變他人、改變環境嗎?"
而當一個人無法改變他人、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只有一個人可以改變,那就是自己。所以,企業也需要轉變思維,即思考問題必須從自身開始。
年入 4800 億的增長秘籍:" 一二三四五 "
意識到了問題,接下來就要解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哲賢圍繞該車企制定了一個 " 一二三四五 " 規劃。
1. 一個經營模型
任何一家企業在經營當中,最終是在戰略層面實現戰略目標,在財務層面實現收入,在客戶層面,圍繞客戶的需求和用戶場景來展開相應的經營活動,并在內部有相匹配的團隊。
但很多企業內部的組織跟運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很多企業缺乏一個經營模型,在中間沒有一套體系。
舉個例子,海爾叫人單合一,三只松鼠叫自主經營體,華為有鐵三角經營模型。
盡管稱呼不一樣,但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套企業的經營體系。
2. 兩個共識
第一個共識,企業應與員工建立利益共同體與目標共同體。員工上班的目的是什么?賺錢。開企業的目的是什么?也是賺錢,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企業與員工是利益共同體加目標共同體。
第二個共識,從一人經營變為全員經營,管理者不再是獨舞,全體員工都是經營主角。
3. 三大主義
三大主義又分別為李哲賢圍繞企業制定的五個原則、五個徹底以及五個全面。
1. 五個原則:第一,經營的戰場在一線。" 企業的智慧、創造力都來自一線,且企業最大的經營成本、浪費、消息以及質量也都來自一線,所以一線最重要 ";第二,每個人都要成為經營者;第三,同時實現銷售;第四,要基于數據開展經營;第五,將淡季當成旺季來做,沒有淡季的市場,只有淡季的思想。
2. 五個徹底:市場上徹底的訂單主義;分配上徹底的利潤主義;目標上徹底的成果主義;人才上徹底的能上能下主義;用人上徹底的賽馬主義。
3. 五個全面:全員面對市場;全員面對客戶;全員面對利潤;全員面對結果;全員面對經營。
在李哲賢看來,一個企業真正能感受到壓力的人是老板,員工是感受不到市場壓力的,員工的壓力來自于收入的壓力,但是老板可以通過績效等分配工具來引導員工,引導人性。
4. 四大思維
而在三大主義的基礎上,企業及企業的所有人還要長期培養訓練四種思維能力,分別為市場思維、客戶思維、利潤思維以及結果思維。
5. 五大核心抓手
當模型建立,共識達成,三大主義貫徹以及四種思維能力形成,那么就需要落實到更具體的層面中去,為此,李博士團隊圍繞該企業的具體情況,重構了五大核心抓手。
第一,重構戰略抓手。
前面講到,該車企過去的戰略叫技術領先,但在這一戰略下,公司連續多年下滑,且每年下滑 10~30%。而在與哲賢達成合作后,李博士團隊為企業制定了總成本領先加總市場領先戰略,而是使得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年復合增長達到 30% 以上。
在李哲賢看來,一個企業需要明確三件事——挑戰上限;守住底線;把握關鍵:
什么是挑戰上限?一口氣要定好未來三到五年的目標,最好是年復合增長點,而不是每年都定,這叫挑戰上限。
至于守住底線,需要做好兩件事,每月必須實現盈利,以及每月企業的現金流必須回正。一家企業的衰敗就是從虧損和現金流減少開始,且很難找到原因從哪開始虧損的、現金流又是什么時候減少的。
把握關鍵則在于,企業需要明確自身的護城河是靠什么構建起來的,是依靠總成本領先、總戰略領先,還是總市場領先、總技術領先,亦或是總效率領先。
每個企業需要了解自身所處的行業的邏輯,梳理行業的商業模式是 OEM,還是 ODM,或者是 OPM 等等,再去匹配合適的路徑,比如是靠兼并整合打敗對手,還是進一步發揮比較競爭優勢,需要搞清楚自身的領先之處,不能什么都做。
第二,重構組織。
什么叫重構組織?重構組織結構就是從一人負責,變成多人(全員)負責。過去公司是直線職能制,在這個結構當中,一堆的管理者,但最后有多少人對利潤、對結果負責,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老板。后面公司內部調整為產品線組織結構,在這個結構當中,每個部門都面向市場、面向客戶。
過去流程上面以權力為中心,以流程為中心,領導有開不完的會,但組織結構變了后,員工們開始聚焦市場、聚焦產品、聚焦客戶、聚焦利潤。
第三,重構預算。
李哲賢博士舉了個例子,很多企業的三個數據,財務數據以月為單位,管理數據以周為單位,經營數據以天為單位。
而重構預算則是必須以天為單位來統計,每人、每天、每個崗位進行分析改善。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財務數據以周為單位更快更好,還是以天為單位更快更好?肯定是以天為單位,大多數人應該都清楚這一點。所以從預算到核算,從財務會計到管理會計,再到經營會計,要把三級會計體系建立起來,快速響應市場。
第四,重構績效。
中國的企業普遍有個特點,喜歡采用 KPI,但 KPI 其實是一種很落后的結構,在經濟上行過程中有點作用,但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KPI 是企業發展巨大的阻礙。
為什么這么講?
企業有兩條線,一條是管理要求線,很多老板的感受是提完管理要求后,很多干部員工干不好,執行不到位,最后沒有結果,最后老板得出的結論是沒有人才。不然為什么自己提了要求,大家都干不好?
但原因其實很簡單,人的大腦有利益機制,什么是利益機制,即人都會做選擇,而這跟另一條考核線有關。
對于干部或員工來說,管理要求線和考核線會優先做哪一個?肯定是考核線,而不是管理要求線,考核線會被不斷地檢查,那么干部和員工就不會做你要求的,而是會做你檢查的。
不同的企業,乃至同一個企業的不同部門也要采取不同的考核辦法,不能用同一套考核方法,這是錯誤的。
中臺部門你用 KPI 考核,但你用 KPI 考啥,中臺部門根本考核不到,中臺部門就要用動態績效,用 OKR。
KPI 這種結構是重目標、重績效,輕過程、輕運營、輕賦能;但 OKR 是重過程、重運營、重賦能、重共創、重計劃、重結果。
該車企的一個很重要變革,就是銷售體系從 KPI 考核全方位轉向叫動態績效,從而全面激活團隊。動態績效的特點是,問題在哪里績效在哪里,目標在哪里績效在哪里,利潤在哪里績效在哪里。
第五,重構運營。
什么叫重構運營為抓手,李哲賢舉了個例子:
一個企業老板覺得累,會累在什么地方?老板主要累就是處理問題,一個優秀的老板是能夠每天想如何偷懶的老板,當老板盡量不做事,就會開始思考體系、思考系統了。
為此,李哲賢幫助公司重構了五級運營體系,比如一級是員工,以天為單位,85% 的問題需在員工處得到解決,二級是部門,以天和周為單位,10% 的問題在部門解決,三級是計劃運營部,以天和周為單位解決……通過這套運營體系,最大程度地釋放公司的效能。
總體來說,通過 " 一二三四五 " 這一套組合拳,該車企打通了從高管到基層的信息和利益鏈條,把整個隊伍重新凝成一股繩,過去公司面臨的諸多痛點也都一一解決,而這也正是 " 利潤中心增長系統 " 的魅力所在。
結語
從數百億躍升至 4800 億元,該企業的案例充分說明:
即便是經濟大勢放緩,即便是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只要找對方法積極求變,中國產業、中國企業仍能創造出驚人的增長奇跡。
于企業而言,從戰略制定到最后的落地,培養起自己的 " 利潤增長系統 " 思維,從全局出發,系統化解決問題,將是一生的必修課。
正如著名演講家、心靈作家諾曼 · 皮爾所說:" 改變你的思維,就能改變你的世界 "。
如果靠你自己無法改變,那么就找到那個已經擁有了這種思維的人,和他一起改變你的世界。
最后,期待未來中國能夠出現更多能夠走向全球的汽車品牌,也期待更多的中國企業們能夠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砥礪前行,邁向偉大。
排版 | 小元
編輯 | 微瀾 主編 | 孫允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