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Z 城是卡爾維諾筆下 " 看不見的城市 ",由看不見的風景組成:清風拂過人們年輕的脖子,巷子里飄滿咖啡的味道,滿城的綠植正在進行光合作用,其中的人也在吸收生活的養分。
但第 Z 城并不抽象,它是具體而可抵達的生活方式:更有朝氣的經濟,更多元的城市文化,更可接受的生活成本,更適合年輕人生活與發展,不浪費年輕的熱忱與才情。
也正因此,第 Z 城是重新找回城市本質的城市代名詞,它是建筑、自然、詩歌和音樂的四位一體,拒絕單一,拒絕無聊,喚醒生而為人的可能性,正如查爾斯 · 蘭姆所說," 如果你醒著,生活就醒著 "。
如何創造一座第 Z 城,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去問一問年輕人的感受,讓他們的快樂不再是奢侈品,憂愁不再是無解的考題,讓他們的獲得感根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體驗。
再問一問自己的內心:那些你愿意為之逗留和徘徊的城市,那些你愿意讓下一代成長于其中的地方,就是你的第 Z 城。
作者 | 桃子醬
編輯 | 詹騰宇
請記住這個數字:1222 萬——這是 2025 年即將畢業的應屆大學生的數量。即將離開校園的他們,會更愿意選擇在哪座城市開啟新生活?或者,反過來說,城市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年輕人的 " 理想型 "?
自 2016 年 10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推動 1 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來,全國多座城市推出人才引進政策,掀起 " 搶人大戰 "。其中,西安、武漢、成都、杭州等 " 二線明星城市 " 成為主角。
此后,一輪輪的 " 搶人大戰 " 熱潮不退,除了表現最積極的二線城市,一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也紛紛入場。
2025 年開年,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接連出臺 " 搶人 " 新政。為正在求職的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短租是基本配置,2018 年就實現大學畢業生引進 " 秒批 " 的深圳,此次喊出 " 只收夢想,不收租金 " 的口號。
" 搶人 ",就是搶人才,尤其是創業人才。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我們并沒有什么高深莫測的奇才,都是一些 top 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沒畢業的博四、博五實習生,還有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
而最新這一輪的 " 搶人 ",更傾向于以產業 " 搶人 ",按需 " 搶人 "。比如,廣東省的 " 百萬英才匯南粵 " 行動計劃,首期募集超過 60 萬個崗位,半導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崗位占比超七成。
各地對年輕人才的爭奪,歸根結底是對城市未來的爭奪。
" 青春之城 "?
年輕人的 " 理想型 ",現在有個新名稱叫 " 青年友好型城市 "(youth-friendly city)。因為青年的發展性特征,又稱 " 青年發展型城市 "。更直白地說,就是 " 青春城市 " 或 " 年輕城市 "。城市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共識。
2022 年 4 月,我國開始進行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首批入選的試點名單中,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杭州、蘇州、成都、武漢、長沙、貴陽等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的城市也在列,共有 45 個試點城市(含直轄市的市轄區)、99 個試點縣域。
試點兩年來,來自中國共青團網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年初,在第一批試點城市引領帶動下,已有超過 200 個地市、近 500 個縣域主動參與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從 " 搶人大戰 " 到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可以說,政策正在向年輕人傾斜。
什么樣的城市稱得上 " 青春之城 "?2014 年,加拿大戰略咨詢公司 Decode 發布了其第一份全球 " 青春城市排行榜 "(Youthful Cities Index),在入榜的 25 座城市中,多倫多、柏林、紐約排在前三位,上海排在第 20 位,是唯一入榜的中國城市。
青春城市聯合創始人索尼婭 · 米爾科維奇(Sonja Miokovic)表示:" 全球有一半的人口不到 30 歲,他們中的一半居住在城市中。年輕人和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這兩者共同創造未來。城市需要符合年輕人口味,并且讓他們積極釋放潛能。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機會,年輕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資源,他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居住環境、工作地點和娛樂方式。"
在青春城市團隊看來,更年輕的城市普遍表現為六大特征,即聯結(connected)、活力(dynamic)、開放(open)、新奇(curious)、創造(inventive)和好玩(playful)。他們的評選,即圍繞生活(live)、工作(work)、玩樂(play)這三個核心維度展開。比如工作維度,通過就業、金融服務、教育、創業、可負擔性(物價和房價)這五個二級指標加以測度。
國內也有類似評選。福卡智庫評選 " 青春之城 ",基于 " 創新、活力、有為、品質、開放、有愛 " 六大要素;半熟財經則通過就業吸引力、生活成本、生活便利度、政策支持力、人文吸引力這五大維度評選 " 年輕力城市 "。
在 2024 年半熟財經發布的 " 年輕力城市 " 榜單中,廣州、北京、杭州、南京、上海排在前五位。廣州綜合排名第一,跟它在生活便利度(排第一)、人文吸引力(排第二)、就業吸引力(排第三)這幾個子項的突出表現密不可分。
2023 年春節,知名科技博主阮一峰在長沙、昆明、大理度假,這些城市旺盛的人氣,讓他始料不及。
在長沙,大年初一當天,黃興路步行街的每一個攤位都在排長隊。他在一家茶飲店排隊 20 分鐘,終于輪上,店員才告訴他,還要再等 90 分鐘才能做好飲品,他以為聽錯了;在昆明,因為他出門晚,市中心的昆明老街沒有飯店可以吃飯,飯店都說排隊的客人滿了,不再接單;在大理古城,晚上 10 點,許多城市的夜市已打烊,而這里的夜市剛剛開始,人頭涌動,看樣子直到午夜都不會停息。
阮一峰現居上海。在他看來,上海就見不到這樣的人氣,尤其是春節期間,人都走了,更是冷清。為什么像上海這樣的有著約 2500 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人氣反而不如這三座城市?阮一峰認為,這跟人口的年齡結構有關。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這四座城市老齡人口(60 歲以上)的比重,昆明最低(14.40%),長沙(15.33%)、大理(15.80%)次之,上海則最高(23.40%)。街頭消費的主力軍是年輕人,而上海老齡化現象嚴重,所以街上人氣不旺。
不僅僅是上海,沿海省份的老齡化程度也普遍高于內陸省份。與此同時,內陸省份不僅老齡人口比重低,出生率也更高。長期來看,內陸的年輕人口會大大多于沿海,消費需求也更強——因為消費增長主要由年輕人推動。阮一峰據此認為,這些年輕人口旺盛的需求,就是中國下一步的增長動力。
2022 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何建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表示:" 一座城市的活力永遠來源于受過良好教育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 在何建華看來,一線城市現在也開始有未來焦慮癥," 如果(城市)每年沒有一定比例的新鮮血液注入,同時又快速步入老年化,那么這座城市無非是‘未富先衰’,或者說未來發展的動力、動能和潛力不足 "。
把人 " 引 " 過來之后,更重要的是讓他們 " 留 " 下來。
從以往的 " 送戶口 "" 送補貼 " 到現在的 " 送短租 ",有評論指出,許多城市在制定吸引年輕人的策略時,還在用 "70 后的思維解 00 后的方程 ",沒有跟上他們的步伐。
2022 年,DT 財經和小紅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聯手發布《" 蹲 " 個城市——年輕人選擇城市新需求洞察報告》。其數據基于 DT 財經發起的 " 你的理想城市是啥樣 " 小調研,共有 2025 人參與調研,其中 00 后、95 后和 90 后占比近九成(86.60%)。
該報告發現,有 82.10% 的受訪者有換個城市生活的想法,而且他們會主動尋找宜居城市。比如,2022 年年初以來,小紅書開始涌現 " 蹲一個宜居城市 " 的相關筆記。報告團隊對這些筆記進行分析,得出 20 個宜居城市需求關鍵詞,房價、交通、高鐵、便利、醫療排前五位。此外,還有一些個性化需求:" 幾線都行 "" 水果城 "" 適合宅 "" 對寵物友好 "" 有 Livehouse"" 古建筑多 "" 豐富的戲劇展覽 ",等等。
也就是說,城市的硬性發展指標依然重要,房價、收入這種經濟指標,以及高鐵、機場、地鐵、教育和醫療資源等基礎設施,年輕人都會考量;但在常規標準之外,年輕人顯然對生活細節提出了更多明確的要求。
調研數據也佐證了這一取向。在回答 " 如果要選擇未來居住和工作的城市,你認為城市的哪些特點更加重要?" 這個問題時,受訪者的選擇往往是 " 物質和精神都要 " ——在生活性價比、居住便利度、工作機會、交通便捷度之外,交友氛圍、文化娛樂活力、商業發達度、生活新鮮感也很重要。
而在對不同城市特點的重視程度上,有著年齡差異:85 后認為 " 文化娛樂活力 " 非常重要的比例僅為 19.90%,00 后中占比則達到 40.70%;而認為 " 交友氛圍 " 非常重要的比例,00 后(36.70%)也比 85 后(25.00%)高。
" 他們跳出了原本的城市流動框架,不再將自己局限在大城市和老家的二選一難題里,廣闊天地處處可去;他們打破了他人定義的優秀城市標準模板,按照自己的需求來設定理想目標;他們變被動為主動,網上沖浪打撈尋找適合自己的落腳點。" 該報告如此總結。
哪些城市滿足了 Z 世代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求,就能贏得他們的心。
舉個例子,成都利用城市高架橋下的空間、廢棄廠房等城市閑置的空間,打造 " 金角銀邊 ",為青年提供運動、休閑、健身的場所。在成華區桃源社區,街道和小區之間的閑置空地被改造成免費開放的體育小廣場。還記得去年的 " 成都迪士尼 " 嗎?它本身不過是位于玉林七巷一處居民區的一塊健身器材區域。沒準這兩塊健身區域還能形成某種聯動呢,是不是很有趣?
而對于附近的居民來說,在鍛煉身體之外,那里還可以成為一個和鄰居碰頭的微社區中心——這就是學者們所說的 " 找回附近 "。
由此,人們才會真正感受到,這是 " 我 " 的城市,是心甘情愿住下來、成為家鄉的地方。
運營:鹿子芮;排版:黃舒雯
征集活動
Z 世代年輕人在線蹲一座 "Z 城 ",一座滿足他們內心需求的理想之城,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就是頂流,年輕人流向哪座城,哪座城市就會充滿活力與可能性。
在新一年的畢業季,新周刊《碎片收發室》欄目發起了 的話題征集活動。不管你是不是 Z 世代人群,我們都想知道,在你體驗過的城市中,哪座城市最符合你的需求、哪座城市最適合年輕人?
點擊下方海報,即可投稿。你的觀點和建議,可能會成為另一個人開始新生活的重要參考。
總第 686 期《第 Z 城》
原標題:《我選的城市,必須是 " 理想型 "》
686 期雜志已上市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