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這是一句只存在于網絡的玩笑,今天已經有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主動選擇延畢。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報》就邀請了一名復旦大學主動延畢的本科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于是,主動選擇了延畢 。
很多人對他的選擇不能理解,好好的復旦高材生,申請延畢這不是主動制造 " 污點 " 嗎?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73.1% 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身邊有選擇延畢的同學。從表面上看,學分沒修夠、論文沒寫完是延畢的主因,但緊隨其后的第二大理由,就很現實了——保住那個金貴的 " 應屆生身份 ",等待下一年的機會。
"
內地碩士延畢率高達 28.02%
"
如今延畢正在成為畢業生為自己爭取考研、考公、刷實習、找工作實踐的又一緩沖地帶。
為了不浪費寶貴的應屆生身份,很多人選擇延畢。
我們都知道,用人單位對 " 應屆生 " 身份非常看中。當下的國考、省考等公務員考試,很多職位只有應屆生可以報考,而央企、國企以及不少大廠校招也有專門為應屆畢業生開設的通道。
因此,很多當年考研、招聘、考公不順的同學,與其就此錯過應屆生身份,畢業后在家再戰一年,不如選擇延畢自救,重新調整學業和就業過渡期的時間,讓自己多一年的應屆生身份。
指南君發現不少主動選擇 " 延畢 " 的同學,大家的答案都很簡單:
" 我只是想給自己多一些時間,看看自己想做什么,還能做什么。 "
一些同學表示,本科四年的學業壓力就像時刻上緊的發條:
剛結束大一大二緊張的學業,大三就要在上課之余開始準備實習、保研、考研,一些喜歡 Plan B 的同學,還得見縫插針地參加競賽、發表論文,到了大四就要在秋招和考研之間二選一,好不容易結束了考研,又得加入考公大軍,或是進入新一輪實習,還有別忘了畢業論文也在等著你……
根據教育部官網的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博士生的延畢情況最嚴重,常年處于 60% 以上,碩士生的延畢則在近幾年上升趨勢明顯,飆升至 28%。而本科生則是在 2021 年首次突破 11% 大關。
留學路徑的比較
既然國內延畢這么容易受到歧視,那么為什么不轉換一下思路,嘗試選擇留學呢?
與其延畢空白一年,不如就用這一年的時間,拿下國外的碩士文憑。
一年制碩士,是留學最容易被 " 詬病 ",但是也最香的地方。
相比國內的專碩兩年,學碩三年,大多數留學項目只需要短短一年時間就可以畢業。而且現在的就業率連年降低,早畢業就是搶占先機,提前 1-2 年進入職場積累經驗,并且有機會去到排名更好的學校,不香嗎?
同樣多花了一年,留學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立刻就業的壓力,還能快速拿下一個碩士文憑,增加后續求職、考公的崗位機會。畢業后,也依然享受應屆生身份,簡直就是一舉三得。
留學確實不是混文憑,平時的論文課業都很重。所以每年畢業季,總有些學長學姐根據自己的節奏,選擇延畢半年或是一年。乍一聽像是走了 " 延畢 " 的老路,但國外的整體氛圍和海外院校對這事可就包容多了。
而且,不同于國內高校統一的畢業時間,海外大學的畢業時間更加靈活,例如香港新加坡的大學本身就有多個畢業的時間供學生選擇:
像港大的學生可以任意選擇 7 月或 11 月畢業,港中文更絕,有 3 月、7 月、11 月三個時間段選擇,更貼心的是港中文 7-10 月延畢期間不用上課,整整三個月空出來專門準備秋招。算上剛入學就能參加的第一次秋招,相當于能安心沖兩輪招聘!
主要原因就是秋招次數的差異。對于 7 月畢業的一年制碩士,一年制就意味著你剛入學,就開啟了畢業季。一邊上新課一邊忙秋招跑實習,這忙碌程度不得翻天,一旦秋招失利,那么僅此一次的機會就錯過不再來了。
但如果能延遲到 11 月,就能安心參加兩輪秋招!
為什么 11 月就能有兩次機會?主要還是因為國內公司對應屆生的畢業時間有要求:
像是字節、騰訊、百度、小紅書、bilibili、網易、米哈游等公司,秋招的要求畢業時間都是:2024.09-2025.08,這就意味著 7 月畢業的同學開學即秋招,只有一次機會。而 11 月畢業就能參兩次秋招。
除了次數的不同,選擇 11 月畢業自然有更多時間增加實習經歷,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比如選 2025 年 11 月畢業,能參加 2024 年秋招、2025 年春招和秋招;要是選 2025 年 7 月畢業,就只能趕 2024 年一次秋招和 25 年的一次春招,尷尬的是連部分企業的暑期實習留用機會都夠不著。
所以真別小看了這多出來的 3 個月,很關鍵哦。
小 tips:想了解更多歸國留學生福利政策、選調培優的院校名單、公務員錄取名單,可以掃碼免費領取哦
▼▼▼
對于國內延畢的同學,除了部分企業對 gap 的有色眼鏡,在次年重新參加校招、考公時依然能享受應屆身份,不會有任何影響。
而對于一年制留學生,選擇 7 月還是 11 月畢業則大有不同。
校招剛剛說過了,我們看考公:
依然都是應屆生身份,但最大的差別在于 " 當年應屆 " 和 " 往年應屆 "。
內地應屆生參加考公往往是在大四的 11 月、12 月以 " 當年應屆身份 " 報考,如果這次沒能成功上岸,且沒有工作經驗,那么第二年就能以 " 往年應屆 " 身份再報考一次。
而留學生則有些不同,往往剛上學的那一年是不能報名參加的。若要報名,則必須保證自己能夠在參加面試前,完成留服認證。
也就是說,只要你在規定時間內畢業、完成留服證明,就能符合擇業期應屆生身份,報考 " 限應屆高校畢業生 " 崗位,即 " 往年應屆 " 崗位,但對于部分 " 限 2026 屆高校畢業生 " 的當年應屆崗位,則可能無法報考。關于該政策的具體認定,國考各單位和各省(市)考的認定都不一樣,需要大家自行詢問。
總的來說,延畢所追求的緩沖期、應屆生身份,一年制碩士都能給到。甚至還能正大光明地享受海外高校的延畢政策,享受兩次秋招機會,以更充裕的狀態進入求職市場。
但無可厚非的是,留學學費、生活費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相比之下國內的延畢有時還能繼續住便宜的學生宿舍,對家庭的經濟收入有一定要求。
如果你也對自己的前途略帶迷茫,不想那么快下定義,不妨考慮一下 26fall 的留學申請,還有 3 個月有意向的同學可以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