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抗戰后期,國民黨軍開始組建青年軍,最開始計劃編成 10 個師,不過實際編成了 9 個師,即第 201 師到第 209 師。
雖然這些師在 1945 年陸續編成,不過實際上并未開赴抗日戰場,只有些劃撥到駐印軍中的知識青年有可能參戰。
到抗戰勝利后,青年軍官兵大批復員,國民黨軍隊并不想丟下 " 青年軍 " 這塊牌子,但原有的 9 個師架構又難以繼續維持,所以決定對青年軍也進行整編。
上述青年軍各師中,第 207 師比較特殊,該師組建后不久就被撥入廖耀湘的新 6 軍,以補齊該軍的三師建制。
抗戰勝利后,第 207 師又隨新 6 軍開赴東北,但一直還掛著青年軍的名號。
所以在關內的青年軍各師紛紛合編整合為 " 二旅四團 " 制時,第 207 師則是單獨擴編為 " 二旅四團 " 制。
到 1947 年夏,國民黨軍認為原有而 " 二團制 " 旅不適合作戰需求,所以要擴編成 " 三團制 "。
這樣的話,一個青年軍的師便為 " 二旅六團 " 制;而這時候青年軍第 207 師又比較特殊了,因為該師又擴編了第 3 旅,成為 " 三旅九團 " 制師。
其中,在東北的第 207 師有 9 個步兵團,而在關內的 5 個師,則各有 6 個步兵團。
以總兵力計,青年軍 6 個師總兵力有 128350 人。
因為青年軍的上述不斷擴編,其 6 個師的兵力陣容已經超過了抗戰末期時 9 個師的兵力。
不過此時青年軍的兵員已經不全是 " 知識青年 ",也有征兵補充的部分,否則短時間內無法擴編得太快。
那么各師的具體兵力狀況如何呢?
以規模最大的青年軍第 207 師來說,當時的編制數為 35152 人,不過該師擴編過快,而且東北國軍在東北我軍的夏季攻勢中損失慘重,所以各部均有不同程度缺額,估計第 207 師當時的實有兵力大約是 3 萬人左右。
比如在炮兵編制方面,因為重型火炮沒有下發到位,所以這一塊的兵員是缺失的。
因此,關內的青年軍平均每個師大約有將近 2 萬人。
如此關內的的 5 個師,將近 10 萬兵力,再加上關外第 207 師的大約 3 萬人,就是 1947 年秋季時,青年軍全部 6 個師約 12.8 萬人的全部陣容了。
就國民黨軍當時的情況來說,青年軍的滿員狀況相對較好,武器方面除了重炮缺編較多外,其余也均發放齊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青年軍第 207 師還是比較例外,這個師當時有炮兵團,裝備有山野榴炮 30 門,這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是比較強的,比大部分的軍或者整編師都強。
當然,在實戰經驗方面,第 207 師在當時也是最多的。
青年軍雖然名義上是招募 " 知識青年 ",但其實骨干軍官都是從老部隊中調來的,還混進去了不少湊數的,所以從根子上開始就不算什么紀律嚴明。
到了 1948 年后,青年軍第 206 師最先在洛陽戰役中被殲,其余各部則陸續擴編,但也陸續被消滅,這算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