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濤
最近,關于一位寶馬銷售年收入達 71 萬的新聞在網絡上廣為流傳。這位名為張增威的銷售,在 2024 年一共賣出 255 輛寶馬,年收入高達 71 萬元,平均每月售出 21 輛、每天近 0.7 輛,對應單臺車提成約 2,784 元。
但這還不是張增威的最高業績,2022 年時的他年收入曾高達 80 萬元,他也表示近兩年來「大環境不好」,豪車市場的整體銷量有所下滑。大家看到的都是寶馬銷售的高收入,但在我的角度上,我更關注的反而是豪車銷量下降這一情況。
豪華車還值得買嗎?
在年初的文章《》我們曾提到過,與 2023 年度相比,寶馬集團 2024 年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滑了 13.4%;奔馳乘用車 2024 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滑 7%;奧迪的 2024 年度銷量則同比下滑 10.9%。
為此,各大豪華品牌也都拿出了最為直接的應對措施——以價換量。近兩年來,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關于豪車降價的消息。
優惠 22 萬的奔馳 EQE、20 萬多些就能落地的奔馳 C 級,大家現在也能常常見到。
而奧迪更是把曾經的百萬級豪車奧迪 Q7,直接來個價格「腰斬」,如今經銷商報價僅為 45 萬元起。
很多人說,這些豪車的品牌溢價能力已經明顯減弱了,那他們還值得買嗎?
價格決定一切
近兩年有一句話廣為流傳,那就是「再不努力就只能買 BBA 了」,由于近些年來自主品牌高端化的進程,使得以前的「沒錢」買國產車,變成了如今的「沒錢買」國產車。
與此同時,傳統豪華品牌的大降價,也讓曾經距離感十足的豪車們,變得容易觸及。其實從網絡中的評論也不難看出,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他們仍然很愿意購買豪華品牌的車型。
可如今風氣有所轉變,在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許多「大佬」更愿意選擇實用、低調的產品;另外高端化的自主品牌車型,擁有各種科技感十足的功能,社交屬性反而更加強。
相同的產品,30 萬的價格可能許多人愛答不理,但 20 萬的價格就會觸發「真香定理」。
另外,這些車型雖然平時用車、保養的成本可能會比較高,但由于保有量較大且穩定性得到了驗證,目前主流傳統豪華品牌車型的后期維保成本,與自主品牌高端產品相比并不會有劣勢,甚至會因為保有量大的原因而略微占優。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其實在汽車界有著那么一句經典的話:「沒有不能買的車,只有不合適的價」。
這句話適用于市面上的所有車,包括新車和二手車、合資車和國產車、燃油車和新能源車。汽車的種類本就不應被對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車型。
而現如今的豪華品牌車型,雖然在智能化、科技感甚至動力方面,都沒有了太多的優勢。但是其品牌底蘊仍然存在,機械素質以及產品穩定性也值得信賴,最重要的是價格也回歸到了合理水平。
如果是喜歡這些豪華品牌車型,又恰好有消費能力的話,為「心頭好」買單不過是人之常情。
沒有人的選擇一定是錯的,也沒有人的選擇就一定是對的,選擇一輛價格合理且適合自己的車型,就是真正的「選車之道」。
(圖片源自于官方)
今日話題
你現在還會選豪華品牌嗎?
歡迎評論區留言